“希望四川的农业明天会更好”
陈院士祝福四川农业。
陈温福院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本报记者 范莉 闻亚
“四川人有福啊,李冰父子几千年前建造的都江堰,就为四川农业打好了基础,从古至今四川就是全国的粮仓。”11月16日,在省农科院主办的“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院士论坛”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著名水稻专家陈温福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的第一句话就感叹四川人有福气。在近20分钟的专访中,陈院士多次高度肯定四川科技工作者对我国水稻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陈院士还为四川农业亲笔写下祝福:希望四川的农业明天会更好!
“李冰造都江堰,四川人有福”
陈温福院士是我国水稻领域最知名的专家之一。在现场,记者领略了陈院士的幽默风趣。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提到四川的都江堰:“四川人有福呀,李冰两千多年前建造的都江堰,就为四川农业打好了基础,从古至今四川就是全国的粮仓。”他说,在重庆成立直辖市以前,四川曾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四川人口多,那是因为四川有粮呀。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人的地方,一定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一定会有四川人。“这说明啥,说明四川人特别勤劳。”
接下来,陈院士的话题跟着时间线在推移,他谈到了中国水稻界的元老们,包括他的导师杨守仁,“杨守仁教授在抗战时期就从湖南到了四川,在赵连芳创建的改进所(省农科院的前身)当助教,那时候就在川南推广再生稻,他经常给我讲起在抗日战争期间搞再生稻的事。”
陈院士提到的赵连芳是中国水稻育种方面的先行者,主持培育出帽子头、南特号、胜利秈等一批早期水稻良种,为长江中下游水稻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
而陈院士的导师杨守仁则成为了中国超级稻之父,在水稻籼粳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形研究,水稻超高产育种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众人只知袁隆平,我要说周开达”
接着,陈院士又说到解放后中国水稻的发展以及四川在其中的贡献。他说:“从历史上看,四川为水稻发展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解放后更是如此。这可能是因为四川人口多,耕地相对少,生活压力大有关。”
他特别点了省农科院和川农大的名:“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特别是水稻研究所,还有四川农大,在水稻上都取得相当好的成绩。”他还告诉记者,在杂交稻上我们都知道有袁隆平、谢华安等,但事实上,对我国水稻做出巨大贡献的还有周开达院士,他创建了D型不育系。
后来,四川省农科院又搞出T型不育系,支撑了整个西南地区杂交稻,这些年又有了一个新的进步。该院副院长任光俊搞出了香型系列,在全国推广面积相当大,第一次把香型融合到杂交稻里去,非常不错。还有李仕贵教授、郑家奎研究员的D型不育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陈院士还专门提到任光俊、郑家奎、李平等新一代水稻专家。
除了在育种上成绩斐然,陈院士对四川在水稻栽培技术方面的成就也给予充分肯定,“在栽培方面也发展起来了,西南地区地形比较特殊,多闲田,比较零散,丘陵地比较多,四川的栽培学家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适合四川的栽培技术体系,充分发挥了品种的特性,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比如郑家国、马均、杨文钰等,大家都在努力做,而且做出了成绩,为四川西南乃至全国水稻科研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最后,陈院士为四川农村日报留下墨宝:“希望四川的农业明天会更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琳黎)记者从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获悉,日前,中国林学会公布命名第四批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增补)的通知名单,龙溪-...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