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读书的时光
易加钧(都江堰)
少时在农村,最喜欢且印象深刻的,就是放牛读书了。
7岁上了小学,有一定自控能力后,放牛成了我们小孩必做的农活。
每天早上,母亲在家做饭,我就牵着牛儿去附近田坎、小路上放牧。清晨的山村,空气清新,四野寂静,露珠闪着亮儿,禾苗滴着翠儿。就着安详的时光,琅琅书声在田野上回响。
那时的农村,几乎家家有耕牛,只要一声读书声响起,片刻间,层层叠叠的梯田上,读书声次第呼应开来。你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他一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寂静的乡村在书声中苏醒过来。
有人的地方便有竞争,小孩也不例外。很多时候,为争取清晨第一缕书声,常常父母一起床,我们就翻身而起,牵牛出屋。
除了早上的晨读,周末假期,我常和三五小孩赶着牛儿去稍远的山坡。在山坡上,放开牛绳,我们恣意玩耍开去。捉迷藏、掏鸟窝、烤红薯、扇烟牌、弹弹珠,这些活动玩多了也就厌了,还是书最有吸引力。
那时的农村,读物甚少,幸好有一个小伙伴的父亲是小学老师,家里藏书颇多,他在每一个放牛时节偷偷地捎带出藏本,《三侠五义》《小五义》《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说岳全传》等,一个个闻所未闻的故事进入我们的生活。
上了中学,住了校,每天的晨读只能在教室里了。几十个人的教室,书声一片,或哇哇朗读,或随着同学跟读。但我更怀念的,还是村里田野上的散读。
宁静的早晨,微风拂过耳际,露水沾湿衣裙,清新的头脑更易让人读进书里。因此,每个周末,我仍喜欢早早起床,牵着牛放牧读书。
新学的英语单词,在口中次第飚出,一个个生词就是一个个灵动的植物,一个个句子就是一串串成熟的稻穗,在眼中活泼、生动、熟悉起来。
在乡下,很多学生害怕英语,但我却是例外。也许,乡村的晨读,给了我悟性吧。
后来,我考入重庆一所外语院校。4年里,耐不住重庆夏天的酷暑,每个暑假我都回到山村。村里的同龄玩伴几乎都去了北上广,在枯燥的流水线上艰难地挣扎。
在山村,我独自一人,唯有书籍给我陪伴,和我交流。
那时的放牛读书,我更喜欢雨天。濛濛细雨下,万物空濛,天地一色,披着蓑衣戴着斗笠,一个人,一头牛,一本书,一地青草。牛在它的世界,我在我的世界,书是我最好的慰藉。
工作后,因为当了老师的便利,每个假期我仍然回家。
有一年夏天,在乡下老家,我喜欢上了三毛的文集。从《撒哈拉的故事》到《亲爱的三毛》,24本作品的细读,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三毛和不一样的人生活法。
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说:“重要的并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也许,人到中年,还有什么“最好”能超越我们对“最多”的向往呢?
这几年,我也常常回家,只是小时的场景已经远去。青壮年打工,老人、小孩留守,每天早上,莫说读书声,就是耕牛也已渐渐消失。
农村,一个时代读书的梦想,已渐行渐远。
新闻推荐
首届“杜甫诗歌奖”五位周冠军联袂亮相 “爱上成都,或许是从一朵蜀葵开始的”
“评我一个周冠军是难以想象的幸福,如银月般漫过我的心田!”“成都的诗歌传统从来就是丰赡的、光彩的,司马相如、杨雄、诗仙...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