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画家无法遍走长江如何画出《长江万里图》
江山万里图卷(中国画·局部) 赵黻(南宋)
长江万里图(中国画·局部) 翁万戈摹(传)元代王蒙
长江万里图(油画·局部) 吴冠中
长江万里图(中国画·局部) 王翚(清代)
长江万里图(中国画·局部) 夏圭(南宋)
在中国美术史上,长江是一个永恒的画题,历代画家为之神思飞扬、笔骋万里,这些长达几米、十几米甚至百米的长卷,以浩瀚的篇幅、恣情的笔墨,挥洒出中国第一大江的壮阔与旖旎。
画家钟情的题材
长江浩荡千年,舒卷江山如画。根据美术文献记载,郭熙、夏珪、范宽、沈周、王蒙等都画过《长江万里图》。
南宋夏圭《长江万里图》是现存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夏圭是“南宋四家”之一,与马远并称“马夏”。《长江万里图》是一幅26.5厘米×1115厘米的手卷,绢本设色,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卷的前半段展现了逼近观者的景物,到后半段辽阔空旷的视野,这种构图的方式颇具戏剧性效果。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代画家赵黻的《江山万里图卷》,长约10米,宽45厘米,打开画卷,一派烟波浩渺景象。观赏这幅作品,随着画卷的移动,就好像沿江旅行,江上景色时而开阔,时而密集,变化无穷,美不胜收。
《长江万里图》在近现代依然是画家钟情的题材。进入20世纪,中西文化的交汇、多种艺术风格的交流碰撞,给画家提供了新的抒写方式。
张大千所作的《长江万里图》近20米,是一幅情景交融的杰作。画卷从画家的家乡四川省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直达崇明岛外,归入大海。
该画是画家70岁移居巴西时所作。在技法上,这是一幅泼墨泼彩画,张大千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又融会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
吴冠中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了油画《长江万里图》,可谓油彩绘长江长卷的第一人。作品打破了油画二维平面的创造范畴,以中国传统的手卷形式展开内容,将时间和空间融合于一,作品的叙事性和画面的形式美感得到完美结合,不仅表现了高超的西画功底,同时也将西画技法与传统的“江山卧游”概念相结合,彰显了吴冠中这一时期对油画艺术和水墨艺术卓有成效的探索。
创作靠“神游”
清初“四王”之一王翚的《长江万里图》,是诸多传世“长江图”中一幅经典佳作。近期,收藏家、翁同龢五世孙翁万戈先生向波士顿美术馆捐赠了这幅跟随自己近一个世纪的翁同龢旧藏,画作同时在波士顿美术馆展出。这幅作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长达16米的山水画卷,再一次呈现在公众面前。画面大致可分为十一段,表现了长江沿途两岸景色。
古代画家受交通条件等限制,基本无法实现遍走长江,那么他们是如何画出《长江万里图》的?
翁万戈在其新作《莱溪居读王翚〈长江万里图〉》中这样解释道:“中国元、明、清山水画中,除有个别性的园林外,基本上并不写实,王翚的《长江万里图》,大部分可以说是‘神游’,主要的地理根据在前人图画、文字叙述及个人部分的想象。”
古代画家受认识所限,所画《长江万里图》大都自四川省开始,一路向东,涉及南北岸风光景色。翁万戈提到,明代沈周虽好游,但多在太湖区的苏州(故乡)、无锡及常熟等地,南不过杭州,北不过扬州,西不过南京,他的《长江万里图》与王翚此卷同属于“神游”。
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元代画家王蒙的《长江万里图》,与王翚画作比较,可发现情节大致相同。最值得注意之处为全画最后一段,大江流过无数碎石广滩,到了北岸有山、有港、有城,南岸有低坡小港之处江面架起一座长桥,由约二十舢船做底,上铺木板组成。王翚画中,对此特点十分注意,将此桥画成全部木制,有板有墩,且有曲折,直通北岸的栈道,适合山川的气派。沈周《长江万里图》最后部分,石滩后也有这座大桥,为十八艘平底船并排组成。以实际地理来看,这可能是滩多流急的西陵峡,极险的崆岭滩中,暗礁特多,有个称为“大珠”的石梁,把江分为南北两漕,今已炸除。翁万戈考证提出:“王蒙是否以传闻加以想象,画出这项大工程,沈周因之,而王翚更加以正式布置成为大江上最后的人工建设?”
中国古代画家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清代画家石涛曾云“搜尽奇峰打草稿”。现在,交通条件的提高使得人们可以游览到每一处河道港口、峰林山谷,自是另一种不同的心境和创作手段了。(据《光明日报》)
新闻推荐
锦城观察10月18日傍晚,备受瞩目的成都“熊猫之都”总体策划及概念性规划国际咨询方案评审会(第三阶段)通过逐轮投票方式...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