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绪尔聃:用影视表达对家乡的一往深情

绵阳日报 2018-10-13 07:30 大字

成绪尔聃

羌族作家成绪尔聃创作的电影剧本《遥远的尼萨》,即将运作投拍。在这之前,他还先后创作了电影剧本《羊角花儿美》;《云水羌山间》表现扶贫故事;电影剧本《第63次飞行》再现羌族飞行员邱光华机组在抗震救灾的事迹……

“最想用影像来表现家乡。”成绪尔聃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描写家乡的文字影像化,通过电视剧、电影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家乡的一往情深。

□本报记者郑金容文/图

倔强少年开启文学之路

目前,成绪尔聃已经出版了多部散文诗集、小说,但走上文学之路始于14岁。初中的时候,成绪尔聃是阿坝州第一代摔跤散打运动员,平时大量的训练,导致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好。老师无意中说了一句“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八个字深深地印刻在少年心里。从那时候起,成绪尔聃就下定决心要认真读书,而文学成了他的选择。他开始努力看书,一有空闲就看《阿坝日报》,去阿坝民族文化宫看《儿童文学》《少年文艺》。

看了一段时间后,成绪尔聃尝试自己写作。少年用略显稚嫩的文字表达着自己的文学观。1986年,他的第一首诗歌在成都师专校报上刊登,诗名叫《喜鹊迎春》。第一首诗发表后,成绪尔聃与文字相伴的道路再也没中断过。他的作品陆陆续续刊登在《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刊物上。

1998年,成绪尔聃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散文诗集《九寨雨黄龙雪》,该书以岷江为主线,从岷江大峡谷顺流而下,一直写到了成都平原上的都江堰,为何选择这样写?成绪尔聃说,主要是源自于清代文人董湘琴,也就是后来他创作的小说《川西才子——董湘琴》的主角。“董湘琴在我家乡很出名,从小我就听长辈们讲他来松潘当幕僚的故事,他从都江堰逆流而上,将一路所见所闻写成了《松游小唱》。我沿着他走过的路,顺流而下写下了一路的感受,这就是《九寨雨黄龙雪》。”

追求“一剧之本”

从警察学校毕业后,成绪尔聃成为了一名警察,工作之余他没有停止写作。散文诗之外,他开始试着写小说。2010年成绪尔聃到绵阳北川公安局上班,他以北川公安干警为原型创作了小说《风雪老龙湾》,获得全省公安文学大奖小说组一等奖。

“写了很多平面化的文字,我现在最想做的是将文字影视化,写剧本写故事。”成绪尔聃说,1994年他在阿坝茂县派出所上班时,在较场叠溪海子附近,看着眼前美丽的景色,就特别想通过视觉化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当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手上没有故事,我觉得现在时机成熟了,慢慢地在写影视剧剧本。”

为了更好地了解影视叙事语言,成绪尔聃到中国少数民族影视高级研修班学习,专门学习电影的叙事方式。他的电影剧本《羊角花儿美》,2011年获得全国首届少数民族影视题材剧本评选优秀奖。2017年,他创作了反映扶贫故事的电影作品《云水羌山间》,地震十周年之际,他以羌族飞行员邱光华92734机组在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事迹为蓝本,创作了电影剧本《第63次飞行》,而他创作的电影剧本《遥远的尼萨》,今年10月份将运作投拍。“目前,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我正在创作电影剧本《夏旭冬日》,主要讲述外国人威尔逊与川西高原松潘古城的故事。”成绪尔聃说。

回归文学的“根土”

纵观成绪尔聃的创作之路,不管是散文小说还是电影创作,家乡、羌族都是他创作的核心文本。“我的创作始终没有脱离地域化、民族化的写作。无论是对山川河流的状物描写,还是对一段历史传奇故事的表现,我的目光都会固定在那个叫岷江的川西高原。”成绪尔聃说,不管他身在何处,对那片高山峡谷都爱得深沉,爱得义无反顾,终其一生都会用字符来向她表白。

在四川众多民族中,部分少数民族本土作家以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为源头,同时吸收汉族以及国外一些民族文学的优秀精华,融会贯通,创作并发展本民族文学。成绪尔聃也是其中之一,他的文字融合了汉语、羌语两种语言体系下的思维逻辑,两种语言融会贯通,产生了一篇篇让读者动容的文字。

成绪尔聃认为,并不是写作中有某个民族的人物,或者涉及到某个民族的场景,就算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书写,民族影视剧的拍摄,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回归文学的‘根土\’。从传统的线性叙述到一个民族或一条河流的群像塑造,都需要试图抓住真实的细节。只有这样,在弘大的叙事背景下,才会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民族文学才能够走得更好、更远。”

新闻推荐

天道酬勤话天马

◎云朝清(媒体人)我的故乡都江堰市天马镇,无时无刻不演绎着纯朴、善良、勤劳的故事。天马民歌说:六月六呐九月九不怕烈日偏西...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