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灼在成都碧鸡坊写下《碧鸡漫志》 □林赶秋/文 马千笑/手绘

成都晚报 2018-10-12 04:19 大字

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自己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坦陈:“所有的自传都在讲故事,而所有创作都是一种自传。”跟很多文人一样,生于北宋、卒于南宋的王灼并无自传传世,《宋史》也没为他立传(今《四川百科全书》竟然也没有相关词条),《四川通志》(清黄廷桂等修纂)虽然有传,但只寥寥二十言:“王灼,遂宁人。文词古雅,隐居不仕。所著《糖霜谱》一卷。”稍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出了他的字号与主要经历:“灼字晦叔,号颐堂,遂宁人。绍兴中,尝为幕官。”晦叔,彭作桢《古今同姓名大辞典》作“晦升”。幕官,即幕僚。所谓隐居不仕,应该是晚年的状况了。今天要更为详细地了解王灼的生平事迹(其词作成就已见姜方锬《蜀词人评传》,《糖霜谱》的详情已见季羡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兹不赘),还得从他的创作入手。

王灼《答戴时行》诗云“如今四十已知非”,《次韵李士举丈除夕》组诗之三云“平明六十春”。今人先考证这两首诗的写作时间,然后再据之推断王灼的生卒年,得出五种看法:生于元丰三年(1080),卒于绍兴三十年(1160)前后;生于元丰四年(1081),卒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后;生于崇宁三年(1104),卒于隆兴元年(1163)后;生于崇宁四年(1105),卒于淳熙二年(1175)后;生于政和元年(1111),卒年存疑。本文暂从第四说。

二十一岁在成都求学,夜宿都江堰

靖康元年(1126),王灼二十一岁,在成都求学。有一天,他来到都江堰,住在崇德祠下,作了一首《宿崇德祠下望青城诸山》的诗:

昔年来就学,颇熟青城面。

虽无寻山分,犹喜旦暮见。

违去八寒暑,梦想无时休。

谁意俗士驾,复作山不游。

晚云蔽高峰,怅望久拄颊。

山灵岂猜我,未许相投接。

晨兴云散尽,秀色矗亭亭。

还如故人眼,不改旧时青。

愧非自由身,又复尘中去。

他日访麻姑,问讯山头路。

今《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文学卷》漏收此诗,实属不该。崇德祠,宋时又叫“崇德庙”,在永康军(今都江堰市)城西门外山上,乃“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即今二王庙之前身。王灼在崇德祠下望青城诸山,说白了,就是在岷江左岸远眺右岸之西岷诸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谢桃坊《王灼事迹考》一文解释“颇熟青城面”“犹喜旦暮见”等句说:“成都外西百余里之青城山为岷山支脉,每当天晴时在成都朝暮可望见。”显然未弄清楚崇德祠的地望和王灼当时所处的位置。

千里岷山被滚滚岷江力劈为二,一支为西岷,一支为东岷。东岷诸山属龙门山脉,崇德祠就位于其中之玉垒山间。西岷诸山属邛崃山脉,在今都江堰市境内的均统称为青城山。晚云蔽峰,高不可攀;晨云散尽,秀色可餐。然而忙于学业,王灼终“无寻山分”,只能旦暮遥见而已。八年过后,亭亭矗立的青城诸山仍让王灼“梦想无时休”。青城山相去三十里有麻姑洞,传说是美貌仙女麻姑修真处,王灼希望他日退出仕途、恢复自由身时,可以去访问一番。

寄人篱下,做起了“以文为业”的幕僚

在成都短暂游学之后,于靖康元年冬,王灼入汴京,准备参加来年春天的进士考试。他博通经传,信心满满,以为一旦高中,便可“出头合自持文柄”,主盟天下词坛,却不料靖康变起,考试被临时取消。从此,王灼的生活轨迹彻底转变,所谓“失脚因循作吏师”,开始寄人篱下做起了“以文为业”的幕僚。

建炎元年(1127)五六月间,王灼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作尚书右丞吕好问的幕僚。绍兴九年(1139),“官夔州钤辖安抚司幕府”,也就是在夔州作知州冯康国的幕僚。冯氏是王灼的遂宁老乡。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年(1142),仍在夔州,却改入了何麒幕府。何麒,是青城县人,时任夔州路提点刑狱公事。绍兴三十二年(1162)冬至隆兴元年(1163)春,在汉中,入利州东路安抚使李师颜幕府。淳熙二年(1175),在成都,为四川制置使范成大幕宾。

《碧鸡漫志》:一部系统讨论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绍兴十五年(1145)冬至十六年(1146)秋,王灼“客寄成都之碧鸡坊妙胜院,自夏涉秋,与王和先、张齐望所居甚近,皆有声妓,日置酒相乐,予亦往来两家不厌也。尝作诗云:‘王家二琼芙蕖妖,张家阿倩海棠魄。露香亭前占秋光,红云岛边弄春色。满城钱痴买娉婷,风卷画楼丝竹声。谁似两家喜看客,新翻歌舞劝飞觥。君不见东州钝汉发半缟,日日醉踏碧鸡三井道。\’予每饮归,不敢径卧,客舍无与语,因旁录是日歌曲,出所闻见,仍考历世习俗,追思平时论说,信笔以记”,完成了《碧鸡漫志》的初稿。

露香亭在王和先的碧鸡园里,因园毗邻碧鸡坊,故干脆以坊名为名。红云岛,应该是张齐望家的假山。三井道即范成大诗《晓诣三井观》之三井观所在地,那里“路转市声远,宽闲古城东”,很适合偏偏倒倒地醉踏而归。

《碧鸡漫志》是一部系统讨论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涉及面广,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戏曲、词学、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该书实录了大量有关唐宋大曲、词乐、词学批评概念、词体价值判断系统等方面的珍贵史实,为考察唐宋时期的艺术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主张词从消遣娱乐性艺术向儒家乐教传统回归,重新发挥文学感天动地、敦厚人伦、移风易俗的社会教化作用。因此,对一些著名词家的评价,《碧鸡漫志》便有了自己的一套标准。比如世言苏轼不能歌,故所作词多不协律,王灼却认为:“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又如李清照,作词爱用口语、情语,王灼却认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搢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

《铜马歌》实即

《汉铜马式歌》

绍兴二十六年(1156),王灼因事到成都,见证了一件传奇文物的横空出世:“郫城村民凿古墓隧,得一铜马,高三尺许,制作精妙。前简池守景季渊取以归,中宵风雨,辄闻嘶声。怪之,不敢留,移送佛寺。绍兴丙子,予以事至成都,黄伯渊见索,作《铜马歌》。”

《铜马歌》的内容是这样的:“君不见武皇逸志凌九垓,追风蹑影思龙媒。鲁班门外立铜马,天厩万匹皆尘埃。又不见伏波将军破交贼,归来殿前献马式。据鞍习气殊未衰,想见老子真矍铄。两京翻覆知几秋,只有山河供客愁。孤烟落日蚕丛国,出此神物于荒丘。千年黄坏谁作主,犹把归心泣风雨。但恐一朝去无踪,有似丰城宝剑化双龙。”

由于对良马的高度重视,汉廷在长安城未央宫北阙处的鲁班门外立了一座铜马。《后汉书》载:“孝武皇帝时,善相马者东门京铸作铜马法献之,有诏立马于鲁班门外,则更名鲁班门曰金马门。”铜马法即马式,一种用来确定良马标准、指导相马的模型。郫城村民挖到的兴许就是汉代的铜马式,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王灼的《铜马歌》实即《汉铜马式歌》。八百余个寒暑之后(1971年),郫县又出土了一匹东汉铜马,高1点2米,与王灼当年所见的尺寸相近,搞不好也是马式。

新闻推荐

树立抗灾害信心 保田园风貌本色

今年夏季雨水多,都江堰市柳街镇战洪社区有农田、树木和农舍被淹,造成损失。成都市803研究所想当地村民所想,充分发挥村两委...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