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共创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

成都日报 2018-09-29 04:50 大字

成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

成都为科技创新提供一站式服务

海外高层次人才将成都作为成果转化首选之地

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高质量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必须坚定不移建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区域引领辐射带动能力。要围绕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充分运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为牵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打开一张成都创新坐标图,从纵轴出发,都江堰水利工程、雕版之城、纸币“交子”……成都,自古不乏创新的基因;从横轴出发,科研院所、高校、“国字号”重点实验室更是星罗棋布——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56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这是成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不可或缺的动能之源。

力促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建设,成都出台专项政策,系统谋划在蓉重点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定推进市校共建“双一流”作战图,深入推进校地协同创新,激活在蓉高等院校科技资源;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卡;加快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

谁来创新

共建世界一流大学

建强激活创新主体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梳理发现,全国100多所“985、211”大学集中在近40座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8个城市占据了68 所。而在最新的2017年城市竞争力榜单中,这8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三大指标基本都位列全国前二十名。某种程度上,大学的教育水平映射出城市的品位与竞争力,城市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大学的资源与影响力。

激活高校创新资源,打通创新源头,成都已制定印发《成都市推进校地协同创新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十三五”规划》,明确推进市校共建“双一流”十大重点工作任务,包括深入推进校地战略合作,支持高校体制机制改革,全力培育世界一流学科,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推进与在蓉重点“双一流”建设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年6月,成都市与四川大学签署《成都市人民政府 四川大学深入推进市校合作 共建世界一流大学 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合作协议》。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将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助推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

共建前沿医学研究中心,加快培育成都生物医药领域创新生态链,构建产业生态圈;共建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建设一批交叉转化平台,构建一个专业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共同规划、建设一个以展示人文、自然资源为主的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开放型博物馆……三方面的合作,在市校合力推进的几个月里加速落地。

同样是在6月,西南石油大学校内,成都市与西南石油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力推进西南石油大学学科、科研、人才资源优势与成都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

眼下,成都市已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经大学签署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环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区,深化校院地协同创新、产学研有机融合,促进高校院所科研、人才和学科优势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成都市已通过体制机制拓新,建强、激活创新主体,破解“谁来创新”的命题。

如何创新

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

在蓉高校共完成科研成果分割确权378项

9月3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官网公示,拟以系列科技成果作价8.23亿元出资新成立8家公司。公示内容显示,一项名为“T细胞治疗产品及其技术平台项目”经第三方机构评估后协议定价为4.54亿元,该技术入股占公司股份的45%,其中科技人员占股40.5%,是成果作价入股的90%。其他项目分别估价上亿元到千万元不等,科研人员均获得90%股权奖励。

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介绍,这是“华西九条”出台后华西医院第一次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科技人员占股份成立公司的探索。在此前出台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九条激励政策(试行)》中规定,原创成果通过转让或许可取得的净收入,以及作价投资获得股份或出资比例,医院提取80%—90%的比例用于奖励。

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得益于成都率先开展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消除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机制约束,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成都先行先试,出台首次触及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成都新十条”,以及“成果转化十条”,全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同时,成都市科技、财政等8部门制定了《关于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对职务科技成果含义、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分割确权模式、确权流程、定价流程、收益分配、内部管理及部门职责进行明确,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规范。

科技成果转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科研人员中掀起创新改革的热潮。这也折射成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深入实施。

强政策——四川大学制订了《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试行)》,规定成果完成人可享有50%—90%的成果所有权,并按所有权比例享受相应的权益。政策出台以来已分割确权科技成果70余项,科研人员在蓉创办科技企业30余家。

搭载体——去年9月,成都举行的2017年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现场上,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的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在成都成立。包括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经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12家在蓉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成为其首批成员。联盟的成立,将有效推进改革从“理念”上升为“攻略”,从高校内部“破冰”上升为“城市共识”,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一子落,满盘活。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卡,成都以“科字当头”谋发展,打通创新通道,让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据市科技局统计,截至目前,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成都中医大、成都大学等在蓉高校共完成科研成果分割确权378项,创办的科技企业由改革之前的寥寥数家新增至40余家。此外,截至今年8月,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2472家,有效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50家,取得国家入库登记编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简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754家。

成效几何

校院企地全体动员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

川大学科研综合楼,已获“蓉漂之星”等多项荣誉的成都川逸通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忙碌中。就在今年3月,它的品牌“乐乐医”,从全球492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国际电信联盟2018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电子卫生类大奖(Champion Project)。

川大科研综合楼项目已有22个项目入驻,环华西国际智慧医谷已与“一校四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连串的重点项目擘画了一幅创新创业的精彩图景。自四川大学和武侯区政府校区协同创新联席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

环顾成都校地协同创新版图,校地协同“满园春色”次第绽放。根据《成都市建设环高校知识经济圈行动计划》,力争到2022年,在全市范围内布局建设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成都市创新驱动发展试点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提出,支持在蓉高校院所联合所在区(市)县利用校院内及周边土地、楼宇等资源,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内生性发展”模式,与地方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区,培育创新创业群落。目前,已成功打造3个环高校经济圈,新启动建设3个环高校经济圈,全市共建立科技孵化场地约594万平方米,入孵企业及团队9614个。

以电子科技大学为核心,推动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区,电子科大“一校一带”已建成12万平方米孵化场地,累计入驻科技型企业49家,入驻科研团队170个,其中21个团队已注册成立公司,吸引青年千人、省千人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人,成功转化外骨骼机器人、北斗导航芯片等各类科技成果50余项。

以西南交通大学为核心,环交大智慧城已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孵化场地约2000平方米,建设了专业成果转化服务团队、科技成果网络交易平台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已入驻各类知名孵化器及企业40余家,入孵企业275家,举办创新创业活动476余场。

激活科技资源,融入城市创新肌理,成都还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成都正在形成高校、院所、企业与地方的全新伙伴关系——城市创新合伙人。

据市科技局统计,截至目前,坚持“没有实质内容不签,没有利益绑定不签”的原则,成都市达成签约项目254余个,协议投资额2100亿余元;累计引聚1万余名高水平人才,包括60余位国内外院士;累计与300余个国家、省级创新平台建立合作关系;累计在产业园区内建成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企业4000余家。

从打破高校院所与地方“两张皮”、激活在蓉高等院校科技资源,到校院企地全体动员、“点”与“面”无缝对接,成都凝聚全部创新资源、囊括各个创新领域,让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在1.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系统推进,快马加鞭迈向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

新闻推荐

都江堰:重点人群当起了 扫黑除恶宣传志愿者

近日,都江堰市司法局组织全市社区矫正人员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教育活动,让接受教育的社区服刑人员转换身份,走上街面当起了宣传...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