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部谈资》里的成都(中) 芙蓉城晴雨景色无不可人
□林赶秋/文马千笑/手绘
明代的成都平原,是一处相当诗意的栖居地。当时的地理学家王士性有过如此动情的描述:“江流清冽可爱,人家桥梁、扉户俱在水上,而松阴竹影又抱绕于涟漪之间,晴雨景色无不可人。”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何宇度也毫不示弱,他在《益部谈资》卷中照样下笔成章:“成都城外皆平壤,竹树蓊蔚,田地膏腴,江河诸流交错贯络,昔称天府、沃野,信非虚语。江从灌口来,夏秋水涨,阔盈里许,冬春水涸如带,邦人或以河名之。”相形之下,王士性作的像似近景特写,何宇度则为全景航拍。
水是成都的灵魂。没有清冽可爱的江流,成都的晴雨景色也就缺少了灵动之美。长期工作在江安河畔,每年下闸枯水的那一两个月,两岸的街道都会显得落寞而呆滞。对此,我是深有感触的。唐初学者颜师古曾准确地指出:“沃者,溉灌也,言其土地皆有溉灌之利,故云沃野。”没有交错贯络的水网,成都“沃野”之誉也就无从谈起。
成都:一名锦城,一名锦官城
“江从灌口来”本是杜甫《野望因过常少仙》一诗原句,被何宇度信手拈来,化入文中,如羚羊挂角,没有一点雕琢之迹可寻。“邦人或以河名之”,这个习惯至今未改,本地人不分季节总把“岷江河”“走马河”“府南河”之类挂在嘴边,实则都指向同一条江——岷江,它从雪山走来,流经都江堰汩汩而下,滋润了田野,养育了成都。
“成都,一名锦城,一名锦官城,秦张仪所筑,有大城、小城、子城三区,后始改合。附郭县二:曰成都,曰华阳。华阳,古国名也。”这是《益部谈资》卷中第一条。附郭县,古代行政术语,专指中国古代没有独立县城而将县治附设于府城、州城的县。历朝历代都不鲜见,尤其是明清时期,内地各省的绝大多数府城至少有一个附郭县。华阳县为蜀郡郡治成都府的附郭县,于唐贞观十七年(643)建立,因紧邻成都,始名“蜀县”,由成都县析置。建县大约一百年后,更改为“华阳”,从此不再换名。何宇度说华阳是古国名,显然是受了《华阳国志》这个书名的误导,详情可参《成都晚报》3月23日城史版《〈华阳国志〉里的成都(1):成都不仅有石笋 还有巨形石镜》一文。
“锦城又名芙蓉城,昔蜀孟昶僭拟宫苑,城上尽种芙蓉,谓左右曰:‘真锦城也。\’后世因之,亦种芙蓉于上,有直指登城不便舆从,命稍芟之,军卒因尽芟去。”僭拟,越分妄比,谓在下者自比于尊者,是对孟昶帝位的否认。五代十国时期,在四川的割据政权,前期由王建开创的称为“前蜀”,后期孟知祥所建的叫做“后蜀”,两者都是“十国”之一,均传二代而亡。宋人不承认这两个地方政权合法,统称它们为“伪蜀”。何宇度秉承这种观念,称孟昶修宫苑是一种“僭拟”行为。“城上尽种芙蓉”两句剪裁自宋人张唐英所作《蜀梼杌》卷下:“城上尽种芙蓉,九月间盛开,望之皆如锦锈。昶谓左右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后唐天成二年(927)十二月,后蜀高祖孟知祥发民丁二十万于“罗城”(又名“太玄城”,周长二十五里,为唐人高骈所筑)垣外增筑“羊马城”以为外郭,周长四十二里。后蜀广政十三年(950)五月,孟知祥第三子孟昶以后蜀主的身份下令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此后,“每到深秋,四十里如锦,高下相照,因名锦城。”成都因有锦官织造蜀锦畅销天下,而名锦城,一名锦官城。孟昶所叹“真锦城”之锦城,乃谓迤逦的城垣上盛开着连绵的芙蓉花,远远望去,美如锦绣。二者名同义异,未可同日而语。
何宇度说:“蜀锦之名,其来久矣。城名‘锦官\’,江名‘濯锦\’,而《蜀都赋》云:‘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游蜀记》云:成都有九壁村,出美锦,岁充贡。宋朝岁输上供,转运给其费,府掌其事。元丰中,建锦院,岁募军匠五百人。其锦之名凡三十余种,今惟蜀藩制之,名无多而价甚昂,不可易得。”此《蜀都赋》作者为左思,贝锦指蜀锦的纹理如贝。建锦院的是成都府知府吕大防,具体时间是在元丰六年(1083)。
成都城“东南角楼榜曰‘芙蓉楼\’,名虽佳,规制不甚钜丽,宴会亦不恒到。西南角楼榜曰‘锦江春色\’,俯视江河诸流、青羊浣溪诸处,景物差胜。”芙蓉楼大概因芙蓉城而得名,“锦江春色”则出自杜甫《登楼》一诗。青羊即青羊宫,浣溪即浣花溪。
成都的名桥和晋代壁画、三绝碑
“环城为桥者四:(北)曰‘驷马\’,即相如题柱处,旧‘升仙\’也;南曰‘万里\’,取孔明送费祎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之义;东曰‘濯锦\’;西曰‘浣花\’,名皆古雅可诵。唐史载:玄宗狩蜀,至万里桥,问桥名,左右对以‘万里\’,玄宗叹曰:‘开元末,僧一行谓更二十年国有难,朕当远游至万里之外。此是也!\’遂驻跸成都。”这里重点讲述了万里桥和历史名人的故事或传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是费祎(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离蜀之叹。又有人认为诸葛亮送的是张温,临别时,诸葛说了一句“此水下至扬州万里”,所以桥由此得名。天宝十五载(756),安禄山攻陷西京(长安),唐玄宗退避南京(成都),本着为尊者讳的原则,谓之“狩蜀”(出巡蜀都)。天文学家僧一行预言玄宗狩蜀,显系杜撰,因为二十年前乃是开元二十四年(736),僧一行早已作古(卒于727年)。
讲完成都的名桥,《益部谈资》谈到了“文翁礼殿,今学宫即其故址。云汉文翁立学,作石室,绘三皇、五帝、仲尼、七十二贤及两汉君臣像于其中祀之,至唐已漫灭。宋嘉祐中,重为摹写,增至一百七十三人。今学宫止有孔门诸弟子石刻,不知仍是故物否,其余不可见矣。”礼殿为木质建筑物,低檐方柱,柱子上小下大,为汉代款式。在晋、隋时,礼殿主祀周公,称“周公礼殿”。唐初开始主祭孔子(字仲尼),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更名“大成殿”。此时,殿内仍保存着晋代壁画。广政年间,壁画人物有166位;嘉祐年间,又增至173位。元代殿毁,明朝在其基础上修建学宫(即文庙)。学宫内部,何宇度说是只有孔门诸弟子石刻,而且还不能确定其年代。
“汉昭烈帝惠陵,去城南五里,古冢巍然,石碑仅未断。傍即昭烈庙,颇壮丽,用武侯诸将配享。前有穹碑,以亭覆之,乃唐之裴度记、柳公绰书也。会城古碑仅有此,予谓衢口当树一坊,名曰‘汉昭烈陵庙\’,尝质之当道,未果。”穹碑,圆顶高大的石碑,此指《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因“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与垂于不朽”(柳公绰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兄长,他当时的官称是“营田副使捡校尚书吏部郎中兼成都少尹侍御史赐紫金鱼袋”),而有“三绝碑”之誉。惠陵和《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今均在武侯祠博物馆内。
新闻推荐
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征求 《成都市都江堰灌区保护条例(草案)》 修改意见建议的公告
为推进成都市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现将《成都市都江堰灌区保护条例(草案)》全文予以公布,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市...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