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还济宁人民一座本真的古城

济宁日报 2017-09-08 09:42 大字

图文本报记者赵星灿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杜庆生,在济州古城与运河文化研讨会上发言,杜庆生提出,我们的任务,应坚持“世界眼光,中国高度,地方特色”,规划建设一座能够上承历史、下接地气,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鲜明时代特点,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真正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群众检验的的济州古城。

杜庆生认为,目前应着力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古城是什么——应当了解的济宁段运河历史和文化;今天建什么——展现古城风貌的基本思路和重点项目;当前做什么——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州城雄枕运河滨

京杭运河济宁段,始凿于元代至元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283年间,距今已有734年的历史。运河的开通和兴盛,为济宁提供了一条开放、交流的大通道,使得济宁“南通江淮,北达幽燕”“南引吴楚闽粤之饶,北壮畿辅咽喉之势”“百货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成为全国著名的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运河沿线7个对外开放的重要商埠之一,在中国运河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民谣唱道:“济宁州,赛银窝,南门靠着运粮河,小闸口里真热闹,税务街上买卖多”,就是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

历史上的济宁,是“东鲁之大郡,水陆之要冲”,因此,元、明、清三代,都把济宁作为治运和司运中心,派设最高治运司运机构和相应的军事机构常驻济宁。当年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可与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也建在济宁,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曾几度驻跸济宁。乾隆皇帝在济宁留下一首诗,开头一句就是“州城雄枕运河滨”。济宁被誉为“中国运河之都”。

运河文化,集漕运、商贸、手工业和农产品加工、农业商品化于一体,吸纳了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的精髓,融合了秦晋文化及外来文化的特色,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先进性。形成了以沟通包容为核心,以诚信谦和为主体,以鼎力革新精神为特质,独具特色的济宁运河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

古城风貌应以运河文化为主导

从济宁的历史沿革看,金代之前称任城,金代设济宁州。元代中期以后改济宁路,再之后撤济宁路设任城县,归属兖州府。但长期以来,济宁人习惯于“济宁州”这个名号,所以现在建“济州古城”是名至实归。济州古城规划建设的定位应当是“中国运河之都”的标志城,“江北苏州”城市风貌的体现地,以生态型文化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龙头和展示园。

在总体把握上,济州古城应坚持五条原则:一是坚持以运河文化为主导,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李杜文化多元并行,各展其长。二是突出个性和特点。从人文的角度,具体表现在以运河的开凿、管理、运营为主要内容的漕运文化和以总督衙门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上;从生态的角度,具体表现在“河渠纵横、园林众多,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那样一种北方城市少有的水城风貌上。三是坚持以园林为主,而不能以建房子为主。以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为底蕴,以河道水系为支脉,以苏州式园林为主体,用河道串园林,用园林托建筑,用建筑连街巷展开古城布局。四是坚持各类建筑的原真性。规划复建的各类建筑包括园林,凡历史上存在,且比较有名,而目前已经消失的,都可以按原来形制、依原来名称重建,使当地人犹如故地重游,增强亲切感、归属感,使外地人看到一座名副其实的济州古城。五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扬工匠精神,做到精细施工,精准制作,精雕细刻,务求做到精益求精,原汁原味地展现古城风貌。

打造济宁本土特色的景点和元素

在实际操作上,应把握以下要点:按水上游览的要求搞好水系建设。河道水面要开阔,河上建能够通行大型游船的拱桥,选择适当区段建设供游客体验的复闸,重现济宁段运河的“闸河”景象。确保水上游览北同南旺、中同城区、南同南阳贯通起来,开展运河一日游、两日游以至三日游。游船可打造康熙御船、乾隆御船,但一定不能用乌篷船,那不符合济宁段运河的传统。

建造各式风格的苏州式园林。可以借过去的名称,形成规模,造就“游济州古城,赏天下园林”的意境。打造“中国运河之都”标志性建筑,同时,建林则徐、潘季训、郭守敬、宋礼、白英等治运名人雕像,设置运河水景和运河码头。

城内建筑,大体涵盖会馆、庙堂、店铺、民居、街巷五种类型。可结合园林建设复建几处会馆,庙堂应有祭祀孔子的文庙、佛教文化的寺院、道教文化的道观等。店铺应按原来形制,对商贸业、手工业的主要形态有比较充分的表现。

街区打造,一要分出不同类别,如商业、手工作坊、服务业、游艺、衙署会馆街区等;二要做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可沿河两岸设街,可有直行大道,可有蜿蜒小巷。街道以步行街为主,应多设置一些有济宁特色,能够留下乡愁的小巷子。

过去济宁州有“三塔七寺十八阁”,应视情况按原名原来形制尽可能选建。同旅游业的六大要素即吃、住、行、游、购、娱相匹配,建相应配套的服务设施。

再现反映民俗文化的“土山”的繁荣景象。当时“土山”正是济宁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地,与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并称为运河沿线三大娱乐场所;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艺术在此融会贯通,使济宁成为山东省民间艺术最集中、最繁盛的地区之一,享有“曲乡艺海”的美誉。济州古城工程的“土山”再造,不仅能再现济宁乃至山东运河沿岸市井民俗生活,还将成为鲁运河市镇乡愁的集中体验地。

以李白所作《任城县厅壁记》为引领,建李杜文化展示园。这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当时的商贸活动盛况、历史人文景观,以及淳朴的民风民俗。制作居民、游客喜闻乐见的景观,一定会大受欢迎。

古城规划与城区建设融为一体

正确处理局部同全局的关系,既要自觉服从全局,更要树立大局意识,竭尽全力服务全局。

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脚踏实地、有板有眼地做好眼下的事情,更要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和境界。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确保不留缺憾。对一时看不准的,可以等一等、放一放,不能盲目开工。

正确处理政府同开发商的关系。政府依照相关法规政策保证开发商合理合法的收益,开发商要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做到一条心、一股劲、一个目标,实现合作共赢。尤其要注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防止和避免出现开发商擅自脱离规划无序开发甚至失序开发的现象。

正确处理中心城区与济州古城的关系。必须明确,中心城区同古城是主、副关系。作为规划建设的济州古城,必须从各方面同主城区融为一体。譬如,古城的建设规划,建筑形制、整体风貌、相关道路,以及水系的沟通等都必须同主城区相向而行。

正确处理自主开发同争取外援的关系,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千方百计争取各方面的扶持和支持。

新闻推荐

不断夯实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底色 全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精神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在实施老旧城区改造行动、背街小巷整治行动、特色街区创建行动、社区服务提升行动、平安社区创建行动中,不断夯实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底色,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连日来,全市城乡...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