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拍照式”观展不妨多点宽容

四川日报 2021-10-29 05:55 大字

□边钰

10月27日,第三届安仁双年展在大邑县安仁古镇展出。本届安仁双年展邀请海内外151位艺术家参展,展出300余件/组艺术作品,包含绘画、雕塑、摄影、刺绣、综合材料、空间装置、电子装置、3D打印、数字交互等作品形式,共同谱写多元共生的艺术面貌。

相较于往届,全新亮相的安仁双年展颜值更高,作品质量也愈发成熟。不过,展览盛宴下,有人质疑,很大一部分人看展只是去凑热闹,或者只是为了借着展览拍照打卡发朋友圈,从而忽略了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这种“拍照式”观展让艺术展似乎成了一种“热点”噱头,沦为摆拍工具。

实际上,对于“拍照式”观展,我们不妨多一点宽容,毕竟在智能化时代,手机不仅仅是一个设备,也成为人们感受世界、记录美好的触角之一。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接触艺术、懂得审美,是一份珍贵的人生体验和礼物。俄罗斯著名作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过,“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因此,我们中的大多数走进艺术展,并不是为了成为艺术家,而是通过艺术展这一平台,在艺术中感悟生活,保持与艺术的亲密感。即便是手机拍照这种“走马观花”一样的观展,也使得人们愿意走进场馆,感受艺术。尽管当时或许会忽略艺术作品,但在回看照片,或者发朋友圈时,公众或多或少能感受到艺术作品中的色彩、线条、图案,由此唤起审美体验,从而循序渐进培养一颗细腻且能感知美的心。这也和艺术展希望通过润物无声方式滋润人心的初衷吻合。

此外,需要看到的是,“拍照式”观展背后,是不是专业讲解人和导览人的缺失呢?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他们对于艺术具有蓬勃的热情,但看展时因为没有受过相关教育,没有对应的美学知识储备,所以看不懂作品、不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是常态。艺术展具有承担公共美术教育的责任,但在这方面能提供的资源捉襟见肘,最为突出的是优质导览人和讲解人员稀缺。即便是在质量很高的安仁双年展上,也常常找不到导览人。因此,尽管观众有心欣赏,却不得不因为“不懂”而走马观花地看展,让逛展最后只剩下“拍、拍、拍”。

未来,或许需要通过增加专业的志愿者、与艺术院校“馆校合作”、开发新媒体等多元化参观渠道,引导公众去了解各种作品元素的构成和布局、人物与背景的处理手法、光的来源和阴影等,让他们感受作品带来的情感共鸣和冲击。如此,公众的焦点也许会渐渐地从“拍照”看展自然而然转换到用心观展。

艺术展,从某种程度来看,是人们的一个心灵休憩地,让如今忙碌的人们实现文化的自由呼吸。不论是“拍照式”看展,还是深度观展,终归是一种体验,丰富着我们的人生。况且要看懂一个艺术展览,也非一蹴而就,需要通过不同作品的对比,不断地积累艺术文化知识,或许才会慢慢打开通往艺术的大门,发现每一件作品的独特之处。因此,对待“拍照式”观展,我们不妨以开阔的文化气度,宽容一点,耐心一点。

新闻推荐

外出考察取真经 学习借鉴促发展

本报讯(阳佳朋记者王南桢)9月16日,仁和区委主要负责人率队到大邑县幸福公社——“福村”,考察项目建设及运营情况,为仁和...

大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