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亚太经合组织创新、研究与教育科学奖获得者陈槐:喜欢这里的人文氛围 成都对科研工作者很有吸引力

成都日报 2020-09-06 00:49 大字

2020年度亚太经合组织创新、研究与教育科学奖评选结果9月2日揭晓,由科技部提名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槐因其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脱颖而出,成为今年此奖项的唯一获奖者。

近日,成都日报对陈槐进行了独家专访。

人物简介

陈槐,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成都大邑县人。

2003年于重庆大学获得环境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和英语专业学士学位;

2008年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

2008年至2012年在重庆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其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研究工作,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骨干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

背景链接

北京亚太经合组织创新、研究与教育科学奖旨在表彰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研究人员间学术交流所促进的前沿理念与技术,以及他们为这一地区的贸易与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提名者要求是40岁以下的跨国研究科学家。

见到陈槐的那一刻,他正在办公桌前用电话沟通工作。蓝色T恤、黑框眼镜以及慢条斯理的说话语气,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每当谈及数据时一定会打开电脑进行核实的习惯,则展现出他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严谨。

采访的间隙,记者仔细观察了他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风格简朴,屋顶是两盏可见灯管的日光灯,靠墙有3个文件柜,里面装满了资料和他多年来在研究领域所获得的奖项,办公桌非常整洁,有序摆放着电脑、打印机、台式电话以及他正在阅读的几本英文学术资料,还有一幅他在海外的学生寄来的阿拉斯加湿地的照片。

谈及此次获得2020年度亚太经合组织创新、研究与教育科学奖,陈槐说,在高兴的同时,他也感受到自己的幸运,“国内在这一领域的优秀研究者不少,能够从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当然是件幸运的事。同时,如果没有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我们的研究也很难取得目前的成果。”

关于获奖

这代表我的研究成果 在纯科研领域之外获得了影响力

记者:您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得知自己获奖的?获奖后您的感受是怎样的?

陈槐:大约在正式对外公布前两周,我就收到了授奖委员会发来的获奖通知邮件。按照往年的惯例,确认获奖后,将前往主办国颁奖现场。但今年因为疫情,颁奖仪式改为8月21日晚在网上进行。我应邀作了主题发言。

在我看来,此次获奖和我以往获得的科研奖项有很大不同。因为此次所颁发奖项要求与教育、合作发生联系,研究所得的成果也需要与其他经济体合作,这也代表我的研究在纯科研领域之外获得了影响力。

记者:今年亚太经合组织创新、研究与教育科学奖的主题是“为了繁荣经济的生物多样性”,请介绍一下您的研究工作与这一主题的关联,此次获奖后,您下一步有怎样的打算?

陈槐: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特别是泥炭地碳循环等领域,本质是研究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

目前我关注的一个领域是水稻田。我目前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节水的条件下,减少水稻田的甲烷排放,并稳定水稻田的产量。另外,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立足青藏高原,解答全球泥炭地和湿地问题,评估湿地究竟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和影响。

关于研究

从小就对自然、生物很感兴趣 从而步入湿地研究领域

记者:您是大邑人,本科获得环境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和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后来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您是从什么时候确定从事今天的研究工作的呢?在您的成长过程中,是怎样的契机让您选择了今天的研究领域?

陈槐:我生长在大邑乡村,从小就对自然、生物很感兴趣,经常和朋友一起采集标本,把树叶做成书签。高考选择环境工程专业,也是看到里面有“环境”两个字。做大学毕业论文时,我的指导老师正好是研究生态学方向的,我们一起研究了三峡消落带湿地水植物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感受到自己还是更喜欢生态学的研究,所以硕士就报考了生态学,后来在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攻读植物生态学方向,继续研究湿地的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

记者:您现在也同时负责博士生人才培养工作,您通过什么方式培养他们?要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您所研究的领域,您有怎样的建议?

陈槐:从事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自己对这一领域感兴趣。因为科研很多时候非常辛苦,如果没有兴趣,对研究者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会要求自己的研究生每周举办一个读书会,每次读书会有两个同学来分享学习心得,其他同学进行提问。互动的过程,也帮助我们整个团队找到新的思想火花,发现前沿的研究问题。

要吸引更多人才加入湿地研究领域,科普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兴趣。工作中,我曾与央视一档节目合作,普及湿地知识,在高校做报告时,我也尝试让更多不同专业的本科、研究生了解湿地,产生研究湿地的兴趣。

关于成都

舒适的自然环境,宽容的文化氛围等 让这座城市更有吸引力

记者:您是成都人,也在成都工作多年,您对成都的感受如何?

陈槐:我出生于成都农村,先后在重庆、西安、加拿大等地生活,最后回到成都工作,还是更喜欢成都的气候、环境以及人文氛围。另一方面,岷江孕育了成都平原的富庶,都江堰进一步保证了成都平原湿地农业的稳定,产生出独有的湿地文化,这也是非常吸引我的地方。

记者: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科研对一个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您觉得成都是否为科学家提供了合适的科研环境?如果要吸引更多的科研人才来到成都,您有怎样的建议?

陈槐:在我看来,成都自然环境舒适,生活配套相对完善,文化也有一种宽容性,从而让这里的科研管理、科研投入等都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靠前位置,因此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成都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同时,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成渝两地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城市政策、功能进一步完善,对更多科研工作者有了更强的吸引力。

在我看来,成都要吸引更多国外人才也不是问题,因为成都人非常友好,包容度高,又有创新的文化。如果成都能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英语能力,提供让国外人才到来后即使不懂中文也能很舒适生活的环境,相信将进一步提升成都的吸引力。

本报记者 白洋 图据采访对象

新闻推荐

大邑县组织老同志参观考察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大邑县退休干部考察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项目近日,大邑县委老干部局组织部分退休干部、蓉城金秋志愿者代表赴成都天府国际...

大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邑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