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裕镇含英民俗博物馆 8000余件藏品 诉说着逝去的时光

资阳日报 2019-06-21 08:36 大字

毛主席像章。小人书。制作红苕粉和豆浆的沥浆布。“三转一响”之一的缝纫机。各个年代的通信工具。游客体验。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赵明 摄□实习记者郭菁

6月16日,记者走进雁江区丰裕镇横街子,被路边一处红白砖墙的博物馆吸引了目光。走进博物馆,年代久远的民俗藏品琳琅满目,犹如细诉着曾经的往事。

这个含英民俗博物馆是雁江民俗文化传承示范点。博物馆的主人唐家勇,跑遍全资阳收集了见证几十年来群众生活的用品共8000余件。自2018年3月免费对外开放,累计接待参观人数超过10000余人次。

一个个故事见证岁月变迁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新老更替,很多旧物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还能保存下来的物品,本身就带着特别的故事,这些故事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了资阳几十年来社会发展的壮丽历程。

在200多件赠送的藏品中,给唐家勇印象最深的是一辆“永久牌”老式自行车。

这是清水镇的第一辆自行车,40年前,村民黎焕用它驮西瓜、粮食进城做买卖……这辆自行车见证了黎焕通过勤劳变成村里第一个“万元户”的全过程。

除了“永久牌”自行车,博物馆还收藏着以前资阳冰厂的冷藏箱、原资阳县煤建公司煤炭供应证、资阳县食品公司食堂饭票、便携式电影放映机……

“有的厂和器物早已没有了,但曾经的它们是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家勇说:以前冰厂的员工背着冷藏箱沿街卖冰糕;大家最期盼周末村里用便携式电影放映机放坝坝电影;刚刚出现磁石携带电话机时街坊领居都去看稀奇……旧的东西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反映了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而含英民俗博物馆正是在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见证”。

旧物老故事存进博物馆

唐家勇,42岁,雁江清水镇农民。从小家境贫寒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丰裕镇、迎接镇有了自己的产业。

2015年的一天,唐家勇在老家整理旧物,从柜子深处翻出了自己以前的学生证、奖状……一时感慨万千。他坐在地上慢慢翻看,往事历历在目,这些旧物仿佛储存着记忆的碎片,完整地拼出了他过去的历程。

虽然只是整理旧物,但唐家勇却感觉像是在和过去的自己进行长谈。他突然萌发念头:建一座收集民俗用品的博物馆,储存大家的故事,以旧物志人生。

唐家勇立刻行动起来。由于从来没接触过博物馆的工作,他多次前往成都大邑建川博物馆取经,同时为收集民俗旧物跑遍资阳的各个乡镇。2017年6月,丰裕镇酱园厂拍卖,正好就在唐家勇买的丰裕糖果厂旧址旁边,唐家勇当机立断拍下酱园厂,和糖果厂一起翻修成了博物馆的栖身之所。

“这是母亲纳鞋垫的工具,小时候家里穷,母亲给别人纳鞋垫换取粮食。鞋垫厚,针针费力,母亲用这种方式告诉我,要想过好日子就得勤劳吃苦。”“这个红本本是我小学的学生证,不拿学生证进不到学校。这些奖状有初中、高中的。旧东西不仅储存记忆,还提醒我不要忘记初心:勤劳吃苦,报效社会。”唐家勇向记者一一展示他的藏品。

有人存故事有人取故事

“在收集民俗旧物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有意义的事。”唐家勇向记者娓娓道来,为收集旧物,他在网上发布消息、发动朋友找线索,只要听到哪里有“藏着故事”的旧物,他就赶去谈买卖,将旧物收入囊中。

“有次打听到有个旧瓦罐,我便立刻上门去买。本来人家觉得这瓦罐放在角落里除了装灰尘别无用处,听我说了旧东西的意义后,人家舍不得卖了,最后只好放弃。”

“养在深闺无人识”是民间藏品最大的尴尬,唐家勇四处“寻宝”,把这些蒙尘的“珍贵”藏品从旮旮旯旯带到了群众眼前。

随着工作的持续开展,含英民俗博物馆的名字被口口相传到资阳各地,大家为唐家勇的行为点赞,甚至还有人主动赠送自家旧物。

丰裕镇祠堂村村民刘桂英捐出了一张奶奶年轻时缝制的床单,因为全是废旧的布条拼接而成,又称为“千巴”,那个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千巴”。

刘桂英奶奶的床单勾起了一些中老年参观者的回忆,有一位50多岁的中年人告诉随行的年轻人,“千巴”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那个年代的一种“烙印”。

唐家勇给记者展示了一部形状特别的80年代海鸥相机,“丰裕镇居民送的,特别珍贵。”据说,曾有一位摄影爱好者拿着海鸥相机爱不释手,还专门去唐家勇聊海鸥相机在中国民间摄影发展史中代表的意义。

唐家勇说:“在博物馆里,偶尔可以看到静静坐着慢慢欣赏的人,他们看藏品时,有的像在翻阅别人的事,有的像是在看自己过去的一个缩影……”

新闻推荐

一个原以农业为本底的成都远郊县城如何在古镇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大邑安仁古镇“突围”

安仁古镇游人如织除了“逛吃”,在安仁古镇还可观看沉浸式戏剧刘淼,一名钟爱古镇的成都游客,他把“逗留”归为逛古镇...

大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