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婚俗:传统渐成时尚

四川经济日报 2018-11-07 07:01 大字

□ 杨庆珍

川西婚俗之“迎娶” (牟冰吉 摄)

当头顶红盖头的新娘子羞答答地走进大红花轿后,“起轿!”随着迎亲队的领头人一声高喊,火龙腾跃、金狮起舞、唢呐齐鸣、锣鼓喧天,一支红彤彤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渐近年底,办婚事的渐渐多了,大邑县安仁古镇虽然飘着细雨,可追随表演队伍成千上万的观者,仍在此欣赏了一盘红红火火的川西婚俗表演。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大事。我国各地各族人民都非常重视婚礼礼仪,并因所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婚姻习俗,开出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婚俗文化之花。以古镇安仁为代表的川西坝子,其传承的婚俗礼仪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可以说川西婚俗是蜀文化的一面多棱镜,是蜀中婚俗文化的代表。2008年12月,川西婚俗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婚礼当天,作为对宾客的回报,是一顿丰盛的九斗碗 (周鸿 摄)

回归:传统婚俗又成时尚

国庆大假期间,安仁一家婚庆公司的老王接到一个陌生的越洋电话,成都女孩李丽与来自欧洲的洋新郎九九(中文名)希望在安仁古镇举办一场中式婚礼。婚礼当天,整个古镇沸腾了,一下子涌来很多高鼻深眼的“歪果仁”,老街上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气氛。这天,龙灯、狮灯开道,鞭炮齐鸣,接着是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在布置簇新的刘元 公馆里,新娘新郎的父母穿上了唐装出席婚礼。新郎新娘过同心桥、跨火盆、踩瓜子花生、拜堂、喝交杯酒……整个婚礼场面气派而讲究、内涵设计丰富而合理,当天,中外的十多家媒体对这场婚礼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一场传统的中式婚礼,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无穷魅力!”一身披红挂彩的新郎官激动不已。

具有千年历史的安仁镇自古物产丰富,民风淳厚。长期以来,这里流行的婚俗虽隶属于川派婚俗,但具有浓厚的川西地域特点。“四川各地婚礼都有跨火盆、拜堂、挑盖头、结发等基本仪式,但与川东、川南、川北相较而言,川西婚俗融合了本土农耕文化、湖广移民文化、外族藏羌文化,经交融改良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婚庆文化,具有重庚帖、厚妆奁、讲礼节等特征,喜庆热闹而不失庄重典雅。”承办这次婚礼的老王介绍说。

老王的话引起我的回忆。有一年在蓬安县我目睹了一次“坐歌堂”的川北婚俗:“感谢父母多辛苦,起早摸黑盘大奴。如今要舍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泪珠。二唱父母心地好,自己喝稀干留到。干的拿给奴家吃,肥足树苗长得高……”新娘边唱边哭,唱到动情之处,往往哭得泪人一般,泣不成声。新娘父母在女儿唱完之后,接着也哭着回唱:“女儿女儿你莫哭,嫁到婆家更幸福。爹娘盘儿不容易,孝敬公婆胜父母。芝麻开花节节高,勤俭节约是诀窍。女儿女儿你莫哭,嫁到婆家更幸福。”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样是非遗项目,但川北婚俗中的“哭嫁”这一幕在川西就很少见。

安仁的民国公馆群和古朴的老街也给安仁传统婚庆提供了绝版的舞台。近年来,到安仁举办婚礼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高学历的新郎新娘。历史悠久的川西婚俗薪火相传,如今又成时尚,还登上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栏目,为全国观众带去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文化盛宴。

定亲:择下吉日待成亲

今年50岁的王长清是安仁镇的一位民间艺人,长期从事川西婚俗文化的研究传承。他的父亲过去是个轿夫,曾经参与过许多次婚嫁迎娶,说起完整规范的川西婚礼习俗,他父亲曾向子女津津乐道地详尽讲解。但后来民间婚礼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少,或盲目追求西洋化,或庸俗雷同、缺乏真情,有的甚至演变成一场闹剧,嬉笑打骂,极尽恶搞,“不少婚礼仪程被减化,触及灵魂的部分尽被摒弃,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王长清说。这也是他后来全身心致力于传承弘扬川西传统婚俗文化的原因之一。

王长清说,“川西婚俗是成都平原目前最系统、最完整、最能体现川西坝子传统文化的婚庆仪式,程序环环相扣,包括说亲、提亲、合八字、下聘礼、订婚期、迎亲、出亲、拜堂、谢媒、回门等。正规婚嫁讲究明媒正娶,即使男女双方早已相悦认同,都必须经媒人介绍,不然会遭乡邻笑话。”

据熟悉安仁当地风俗的杨树生老人介绍,一般是男方主动请媒人到中意的女方家中说亲,如女方同意,就正式“提亲”。提亲时,媒人带上男方和男方亲戚,买上双份(以示吉利)的烟酒糕点等礼物来到女方家,双方开始交谈了解。按约定俗成的习惯,如女方中意,则欣然接受对方礼品,并留男方吃饭,否则会谢绝男方礼物。如男方不中意,会谢绝用餐、婉言告辞,表示提亲失败。

男女双方接触一段日子后,要谈婚论嫁了,便进入下一步:合八字。择一吉日,由媒人带上男方到女方家取回女方的生辰八字(“八字”是指出生时的年月日时,共四柱干支,每柱两字,合共八个字)。需要注意的是,男方到女方家门口时要燃放鞭炮,以图吉利、喜庆,拿到女方生辰八字直接返回,路上不逗留不耽搁,也不能回首。取回后找算命先生看两人八字是否相合,生肖是否相克等。如两人生辰八字相合,则意味着能继续交往。“婚俗中还包括很多传统礼数,比如在正式迎娶之前,男方每年端午、中秋、春节等都要到女方家‘送节’,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节。”

我的父母亲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缔结婚姻的,那时农村刚刚实行包产到户,农活很重,且绝大部分靠人力。父亲曾对我说,结婚前每逢农忙他都要到未来岳父母家帮忙干活,都是先忙完女家的再回来打理自家的几亩田。有一天我向母亲询问她和父亲的婚恋往事。母亲笑道:“以前的人保守得很,虽然结婚证扯了,统共也没见过几次面,手都没有拉过。农闲时约起去赶场,一前一后隔好一段距离。”但对我父母这样朴实的一代人来说,这并不妨碍他们婚姻的稳固,两人在一起踏踏实实过日子,生儿育女,一辈子就这么过来了,如今到了晚年,儿女飞远了,老两口固守老家,彼此相依相伴,在皱纹和白发里安度岁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让人感慨!

迎娶:九斗碗里的高潮

期待的日子终于到了。经过男女双方紧锣密鼓的筹备,布置新房、置备嫁妆、安排喜宴、宴请宾客等,婚事日渐临近,新娘新郎的心在激动地砰砰跳,新郎家添丁进口,尤其是娶到贤惠的好儿媳,喜悦自不必说,倒是娘家父母打发女儿,内心却有几分说不出的滋味。

结婚前一晚,男家要进行簪花、上红的仪式,也就是布置新房,所以婚礼前夜也叫“花夜”,还要请客人吃“花夜酒”。当晚,惯例要放很多烟花爆竹,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与酒肉饭菜香,交织在一起,飘散到夜空中,构成婚礼交响曲的前奏。

大喜的日子终于到了。天刚蒙蒙亮,迎亲的队伍就出发了,去时的车辆和人都是单数,娶亲回来则变成双数。杨树生老人告诉我,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娶亲的时候,组合了一支共九辆自行车的车队,每辆车的龙头前绑着一朵大红花,风光得很,相当于今天的豪车车队。来回路上都站满了看热闹的乡亲,大家纷纷指点赞叹,打听谁家办喜事。

打扮一新的新娘蒙上红盖头,由母亲牵引出来交给新娘的兄弟(舅老官),舅老官要背姊妹上轿,这是他的专利权,不过会得到丰厚的红包。临上轿前,新娘往地上撒一把红筷子,寓意快快生子,好在夫家养儿育女。女家送亲的队伍庞大,陪送的嫁妆有讲究,过去有句顺口溜叫“三转一响一咔嚓,还有四十八条腿”,“三转一响一咔嚓”包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照相机,所谓“四十八条腿”指的是大立柜、梳妆台、高柜、低柜、单人沙发、三人沙发、双人床、写字台、椅子、饭桌等全套家具,那就是顶级豪华了。女方的嫁妆首先送到男家的是柜子(寓意早生贵子),紧跟着是子孙桶(便桶,子孙桶儿溜溜圆,子子孙孙考状元)。

新娘的红轿抬到婆家,婚礼便进入了高潮。大红鞭炮啪啪响过,新人跨过门槛,表示从此正式登堂入室,成为男家的主人。堂屋的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水有源,树有根,儿孙不忘养育恩,今朝结婚成家业,尊老敬贤孝至亲。”证婚人是专门请来的当地德高望重的前辈,随着他拖长声音的高喊:“一拜天地,天赐良缘结连理;二拜高堂,福寿康宁生贵子;夫妻对拜,白发不移甜蜜蜜……”一对新人拜堂成亲,步入婚姻殿堂。新人送入洞房,还要举行撒帐礼,喝子孙汤、交杯茶,表示今后二人同甘共苦,幸福之水源远流长。

婚礼当天,对到场的宾客而言,除了见证一对新人喜结良缘、送上祝福之外,一顿丰盛美味的“九斗碗”是预料之中的福利。“斗”在四川方言里意指大的容器,每席至少有九碗菜,故称“九斗碗”,是赞其菜多、量足的意思。其实酒席上往往远不止九道菜,十几二十道菜都是有的,民间沿用这一称谓,是因为视“九”为吉数,有“九九长寿”、“九子登科”、“天长地久(九)”等寓意。

直到今天,在川西农村仍可常见这一幅景象:数十上百人聚在一处,在一阵鞭炮响后,于漫天青烟中按男女区别、辈分的高低,分散坐于一张张八仙桌旁,伸箸畅食,举杯畅饮,大快朵颐。不远的地方,随地而起的土灶上叠置着高高的蒸笼,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简易的案板上堆满菜肴、餐具。腰拴一截油迹斑斑围裙的厨师飞快地挥舞手中的锅铲或菜刀,一碗碗菜流水一样地端上桌,主人家不停地招呼客人说人手少,菜不好,大家多多原谅……这就是川西坝子吃“九斗碗”的热闹场面。

“九斗碗”的形式以蒸、炖、炒、拌为主,行话叫做“三蒸九扣”,锅蒸、笼蒸、碗蒸,扣鸭、扣鸡、扣肉等等。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肉菜最能体现主人盛情,所以宴席上素菜很少。前两年我在一个山区乡镇吃过一次传统的婚酒,满桌都是鸡鸭鹅鱼,凉拌鸡块、清蒸全鸭、跑油墩子、姜汁肘子、炖酥肉、甜烧白……稍微能见点蔬菜影子的就是“镶碗”和最后上桌的杂烩汤,“镶碗”最好吃,上面一层摆成圆扇形、切成薄片的酥肉、猪肚条等,肥瘦相间,下面垫底的是白菜,再下面是炖得耙烂的雪豆,它们滋味交融,软嫩清爽,鲜香美味。据一起吃酒席的村里老辈人讲,这才是正宗的九大碗。

他们见我吃得津津有味,自豪地笑问我:“怎么样,还是农村的土酒碗好吃吧?哪像你们城里的宾馆菜,中看不中吃。”有一首川西地区至今流传的《九碗歌》,很能看出这种筵席的特色:“主人请我吃饷午,九碗摆得胜姑苏。头碗鱼肝炒鱼肚,二碗仔鸡炖贝母。三碗猪油焖豆腐,四碗鲤鱼燕窝焯。五碗金钩勾点醋,六碗金钱吊葫芦。七碗墩子有块数,八碗肥肉耙噜噜。九碗清汤把口漱,酒足饭饱一身酥。”

回门:岳父母回礼有讲究

婚后三天,新娘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俗称“回门”,又称“三朝回门”,雅称“归宁”。回门是新婚夫妇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回娘家省亲,夫妇二人双双对对,参拜女方父母,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礼节。娘家父母亲戚非常重视回门,早早备好了佳肴,因此新郎从思想上、礼品上都很重视,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好印象。

“回门礼”事先已经备齐,烟糖酒肉茶什么都有,齐全丰厚,大背篼堆得冒尖。岳父母则需要回礼,回什么是有讲究的,一般有两根红甘蔗(寓意今后日子甜美,节节高)、一瓶清水(水生财,象征财源广进)、淘米水一瓶(带回去喂猪喂鸡,祝福六畜兴旺)、芹菜一把(希望小俩口勤快,勤俭持家)、六把挂面和两瓶酒(代表天长地久)。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要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邻居同样热忱大方,遇到男的散烟,遇到女的热情招呼,以礼相待。“回门宴”时,新娘要陪着新郎,向父母、亲友和邻里一一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俗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在杯觥交错的愉快氛围中,几盅酒下肚,脸堂枣红的老岳丈看女婿,自然是分外顺眼了。

婚后第二年开春,选个春雨濛濛的日子,女婿要到岳父岳母家“打毛儿尖”,就是到竹林里挖竹疙瘩带回栽种,据说丈母娘家的竹根才发得多、发得快。此外,逢春分、端午、中秋、春节,还要置备厚礼回去看望岳父母。礼尚往来,岳父母自然不会亏待女儿女婿,回礼毫不含糊。我记得我妹妹结婚后的次年端午,父母给新女婿回赠了雨伞、粽子、盐蛋、新衬衣等,礼物中包含的寓意耐人寻味。为什么有送雨伞的民俗呢?乡间有一种说法,丈母娘是希望女婿像许仙疼爱白素贞一样疼爱她的女儿。送粽子一则表示亲家的友情,二则也是显示娘家人包粽子的本事,送盐蛋是祝福家庭生活圆满、和和美美。至于新衬衣,自然是希望女婿帅气英武。

回娘家,通常还要住上一宿。七十多岁的杨树生老人谈起他当女婿时,逢节气就拜望丈母娘,“第二天一早,丈母娘还要给女婿煮‘福宝蛋’(即荷包蛋)。早先就算再困难,都要煮四个鸡蛋,加上当时稀罕的猪油和黄糖。要端到床前来,吃了才能下床。” 老人抹抹嘴,似乎还在回味当年那一碗荷包蛋的香滑鲜嫩,热腾腾、金灿灿、香喷喷,浓浓的情意都在里面。传统婚俗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安仁婚礼中的坝坝筵略图 (吴志维 绘)

新闻推荐

大邑:一男子网上介绍卖淫被批捕

本报讯(王雪记者郝飞)近日,大邑县检察院对一起利用网络平台介绍卖淫案进行审查,对犯罪嫌疑人彭某某作出批准逮捕决定。...

大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