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风趣幽默,微信打字速度飞快的林校长走了西南科大首任校长林祥棣院士逝世
那个风趣幽默,微信打字速度飞快的林校长走了 林祥棣院士。
林祥棣1934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于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此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1972年,林祥棣从长春来到位于四川大邑县的深山山沟,参与组建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简称“光电所”)。四十多年来,林祥棣院士从事的光学和光电跟踪测量技术系统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其指导的低温光学技术研究,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和三等奖6次,光华科技二等奖1次。而作为原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院长、西南科技大学首任校长,以及四川大学国防科技研究院院长,他还培养了一大批光学与光电跟踪技术的优秀人才。
7月29日,林祥棣院士治丧委员会发布讣告,中国工程院院士林祥棣于2018年7月29日凌晨2时15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4岁。
搞科研
为了研究常“开夜车”
患病后数次赴京建言献策
7月30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中科院成都分院,见到原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张礼堂。说起共事62年的老同志离世,87岁的老人缓缓摇了摇头:“早了点。”
张礼堂和林祥棣几乎同时到长春光机所工作,又一同来川,作为当时的光电所革委会科技组的负责人。从那时开始,科技组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光电跟踪测量技术,“火箭发射后,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测量手段,评估实际发射轨迹和理论轨迹的偏差大小,并不断缩小差距。”由于国外对相关技术对我国进行严密封锁,必须经过科研人员的大量试验和摸索才能出成果。
那时,光电所还在距离大邑县22公里的一个山沟里。“整日见不到太阳”的潮湿,让不少来自北方的研究员生了病。尽管条件艰苦,林祥棣常常和研究员们日夜奋战,“忙的时候连续通宵‘开夜车\’。”经过20多年的探索,他们和同事组织研制的设备,在国家级项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林祥棣的生活忙碌了许多。林祥棣经常到北京出差,原中科院成都分院书记刘建纪曾调侃林祥棣“去北京的频率,比光电所同事去春熙路还多”。甚至在2016年查出患病后,老人也数次独自赴京为国防事业建言献策。
当校长
首任西南科大校长
推动学校跨越发展的关键人物
1999年的一天,刘建纪接到四川省委组织部电话,“西南工学院要和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学,让我推荐一位懂技术科学的、有威望的学者出任校长。”刘建纪极力推荐:老林正好!
林祥棣欣然接受。2000年起的四年,他频繁奔波在成绵两地。用原西南科大校长肖正学的话来说,林祥棣是推动学校跨越发展的关键人物。
不少学校在合并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争执和矛盾,为了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林校长提出“混合、磨合、融合”的要求,合并重组阶段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
而为了找准学校定位,林校长自己做了一个PPT。他从高校排名、社会评价等方面出发,收集整理了全国高校数据,通过比较分析,明确了学校定位,以及未来学校应发力的重点。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张华,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介绍到,“PPT有好几十页,数据、文字都是林校长亲自整理完成,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件事情,也给了学校老师很大的冲击。“那是我们第一次对学校定位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开始思考如何推动学校未来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众人忆
开会疲劳时他会讲笑话
打字速度快不像老人
“林校长和每位老师、学生相处都很随和,并没有领导架子。”肖正学回忆,平时在生活中,他开朗、风趣幽默,平易近人,更像是一个长者”。“我们开会偶尔会有疲劳或者气氛比较紧张的时候,他会给我们讲一些笑话来活跃气氛,经常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当然,他也是一个很“潮”的人。“林校长70多岁的时候,还一直坚持看新闻,并且很熟练地用微信和我们聊天。”张华说,“林校长喜欢用九宫格输入法,他打字的速度很快,一点也不像老人。”在张华眼中,林校长很前卫,老师们都惊讶他打字的速度,他却打趣道“打字可以活跃思维锻炼脑子”,甚至还自称“拇指一族”。
从90年代初开始,刘建纪和林祥棣就是邻居。“那时我们分别住一单元、二单元‘背靠背\’,到了2000年,我们是同层楼、门对门的‘两隔壁\’。”平日里,老人们在楼下相遇,刘建纪经常看到林祥棣手里提着一两样小零食,有时,林祥棣也会到数码广场淘点电子配件。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晓蓓 见习记者周丽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洪继东)围绕打造新场中国电影小镇,提升文创特色镇建设质量和水平的目标,昨日上午,以“打造水乡古镇,建设文创新场...
大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