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泰斗 林祥棣院士与世长辞 曾任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西南科技大学首任校长 是成都成就了他的后半生
林祥棣
生于1934年2月,江苏南通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先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等职,1993年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12月至2004年10月任西南科技大学首任校长,2004年10月至今任西南科技大学名誉校长。
林祥棣院士是我国光学和光电跟踪测量系统工程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领导和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光电工程的研制,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和组织开展微光学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和三等奖6次,光华科技二等奖1次。
“空中飞人”林祥棣院士去世了。2018年7月29日凌晨2时15分,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4岁。
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西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学……这些他工作过、奉献过的地方,甚至我国整个光学与光电跟踪技术领域,都有人在想念他,悼念他。
这位光学泰斗,今年年初重病入院。而就在他住院前,80多岁高龄的他还频繁以飞机往返于成都北京之间,放不下学术工作的重担。月月飞、周周飞,是他多年的工作常态,因此他被同事们称为“空中飞人”。
据了解,林祥棣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定于7月31日上午9时在成都市东郊殡仪馆(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办大安桥村6组)举行。
他一心扑在光学研究中
人生大半在成都度过
林祥棣是江苏南通人,抗战期间曾全家迁居上海,后迁返南通,1952年考入了浙江大学,毕业后,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前半生,他在祖国的南北辗转。直到1973年,他到了祖国西南,也就是成都。此后,这里成为了他后半生的家。
与林祥棣一同从长春来成都60年的老同事张礼堂记得,初到位于成都大邑县的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林祥棣被任命为科技负责人,也就是技术“扛把子”。而那时,他所从事的研究任务,就是飞行器运动轨迹的跟踪测量技术研究。数十年的研究后,他和同事组织研制的该类设备,在国家任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荣誉。
在成都的这半生,他扑在光学与光电跟踪测量技术的系统研究之中。
他研究光电跟踪测量系统的误差分析方法并建立了其数学模型;提出光电扫描交会测量时不同步误差的实时校正法和交会测量多目标的相关判别法;用空间目标的亮度变化判别其性质法;指导低温光学系统研究,能在100K(零下173摄氏度)低温环境下保持其成像质量接近衍射极限,达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这些许多人看上去复杂难懂的科研成果,却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7年11月,林祥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既是学术泰斗
又有非凡的管理才能
81岁的刘建纪在上世纪90年代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党组书记,那些年,林祥棣担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院长,两人共事了多年。在刘建纪的印象中,林祥棣记忆力非常好,理解力非常强,不管是不是他擅长的领域,也不管多么复杂的事物或理论,他只要听一遍别人的讲述,就可以条理清晰地讲给他人了。
林祥棣学术能力固然强,但在院里共事工作,刘建纪却又觉得林祥棣的管理天赋“更不一般”。他从不严肃生气,却从来井井有条。2000年,两人都已退休,省委组织部找到刘建纪,希望他能推荐一位有威望有学识的人担任刚成立的西南科技大学的校长,刘建纪当即推荐了林祥棣。
林祥棣欣然接受了这一工作,成为西南科技大学的首任校长。那期间,加快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学研联合办学等一系列的工作在他的牵头下开展。这位学术泰斗,让人看到了他非凡的管理才能。
爱吃零食、爱逛数码城
努力跟年轻人学计算机
刘建纪和林祥棣还是同住一栋楼的邻居。平日在院子里看到老林,“肯定就是两件事跑不脱”,他说,要么是出门买零食,要么是去数码城买电脑的配件硬件。
没退休时,刘建纪常同林祥棣一起出差,他知道老林每天都要吃点小零食才睡觉,“都是超市里头买的小零嘴,小饼干啊,小豆豆之类的……”
买电脑配件,老林也去的很勤,刘建纪知道,对于自己和林祥棣这一代人而言,电脑是很有距离感的。上世纪90年代电脑兴起,但彼时他们都五六十岁了。但刘建纪还记得,林祥棣常自学电脑,还找年轻学生教他如何使用。后来,他对电脑已经很熟练了,“毕竟做科研,做光学,他不仅要会电脑,还要深入使用”,刘建纪说,老林的这股劲儿,他一直佩服。
而原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汪光泽,更佩服林祥棣长期奔波于成都与北京之间的执着。“做了院士之后,他要经常去北京开展工作,有时候一周甚至去两次”,也正是这个原因,林祥棣被称为“空中飞人”。汪光泽就住在林祥棣楼上,每次林祥棣出差,他都知道,即便2015年就被查出患病,林祥棣依然没停止奔波。今年1月,林祥棣入院后,院中有工作要请教他,他还是会处理。
如今,林祥棣与世长辞。汪光泽希望,他的精神永存。
成都商报记者 王垚 汤小均
新闻推荐
刘迪佩(大邑县)在我的记忆中,老家的林盘郁郁葱葱,站在屋后一眼望不到尽头。直至现在,每次回老家我都会放弃驾车行驶宽敞的高速...
大邑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大邑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