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甜蜜的安仁糖画

四川经济日报 2017-12-14 04:30 大字

□杨庆珍/文米成岗/图

糖画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儿”“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画是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既能欣赏,又能品尝。作为手工艺的糖画脱胎于明代的“飨糖”,在蜀地传承已有500年,流派众多,为人们喜闻乐见。在四川无论庙会集市还是公园名胜,随处可见糖画小摊。2008年成都糖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糖画手艺的关键是熬糖的“熬功”和作画时的“勺功”。熬得好的糖稀颜色金红明亮,能牵出长而不断的细丝,俗称“丝丝货”。其次是画功,作画时要掌握三大要点:一要画得形象,要将所画物的精气神刻画出来。比如做螳螂,要把螳螂的形态做得前后看都好看,有立体感,这没有多年的技艺是不成的;第二要线条匀称,自然流畅;三是速度要快,中间绝对不能拖泥带水,要一气呵成,因为糖画很容易凝固。

糖画:起于唐成于明

糖画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儿”“糖饼儿”“糖粑粑儿”。作为一门地道的民间画种广泛流传于蜀地,是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在四川无论庙会集市还是公园名胜,随处可见糖画小摊。

相传唐代四川大诗人陈子昂在家乡时,很喜欢吃黄糖(蔗糖),不过他的吃法与众不同,他喜欢先将糖熔化,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边赏玩一边食用,可谓雅趣脱俗。后来陈子昂到京城长安游学求官,初到京师,无事时便用从家乡带去的黄糖如法炮制,以度闲暇。一天,陈子昂正在赏玩自己的“作品”,被宫中太监发现,顺手带回几件献给年幼的太子,小太子喜欢至极,把糖吃完了哭闹着还要,惊动了皇上,太监只好上前如实回禀。皇上听完原委,立即下诏宣陈子昂进宫,并要他当场表演。

陈子昂便将带去的黄糖熔化,在光洁的桌面上倒了一枚铜钱,用一支竹筷粘上送到小太子手中,小太子立即破涕为笑。皇上心中一高兴,脱口说出“糖饼(儿)”两字,据说这就是“糖饼(儿)”这一名称的由来。据说由此陈子昂便得到了升迁,官至右拾遗。后来陈子昂返归故里后向乡人传授此技,糖画也由此传向四方。有人便以此为业,走村串乡做起糖饼儿生意来,并代代相传,一门技艺从此就流传下来。

据考,真正作为手艺的糖画则起源于明代的“飨糖”。明俗,每新祀神则“熔就糖”,以糖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如文臣武将,故旧时戏称为“糖丞相”。后来该技艺传入民间逐渐演化为糖画。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坚瓠补集》中有一首诗,真实记录了糖画盛行的情况:“熔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录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腹。霉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丞来年亦纸糊。”

记忆:乡村摸糖儿

糖画手艺人的家当很简单,一个画着多种图案的木制转盘、一块平整的石板,再加上一炉一锅、一勺一铲,就组成了糖画手艺人的小摊。购买者手拨转盘,转到哪个图案,师傅就给你做一个相应的糖画。糖画观之有趣、食之有味,对那些吃过糖饼儿的人来说,它不仅是香甜的味觉记忆,也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记得我上小学时,常有一个糖画艺人在校门口卖糖画儿。同学们知道他来了都会欢天喜地叫着“倒糖儿的来喽!”纷纷跑过去看着他将挑子放好,工具准备好。糖画艺人的挑子一边是光滑的大理石,用于作画,另一边是转盘,转盘上用红漆画着一圈桃儿、猴子、兔子、龙、凤等等类似的图案。他点燃木炭炉子,熬上一小锅糖,用油浸过的抹布擦干净大理石,待糖熬制得差不多就可以在大理石上作画了。不过得有人要转糖儿才行。那时,出上两毛钱,转上一手,运气好的可以转上一条龙或者一只凤,运气差的只能转上一个小桃儿。我似乎从未运气好过,几乎每次都只能转到桃子、蝴蝶这样的小件,而转到龙凤等大件的同学则会得意洋洋,高举糖饼儿四处炫耀,旁边的同学便会用羡慕的眼光眼巴巴地看着。

有一年春节,我和弟弟揣着压岁钱去县城老公园坝子转糖画,转盘停下来,弟弟居然转到了龙!要知道转一手糖儿只要两毛钱,若要掏钱买一条巨龙需要六元钱!弟弟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师傅便笑眯眯地开始作糖画,手起糖落,很快一条威风凛凛、闪耀着橙色光芒的巨龙出现在石板上,栩栩如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弟弟举着这条龙,回家路上连蹦带跳,笑得合不拢嘴,他并不马上吃,而是把糖龙插在家里的窗台上,一会儿就跑去瞧瞧,提防着馋嘴的我,生怕被我偷吃了。当然那条糖龙后来还是被我们吃了,脆甜且有浓郁的焦糖香,咬到嘴里发出“嚓嚓嚓”的声音,至今记忆犹新。

糖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必然短暂的生命。但它以审美的形态存在并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它是人们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前段时间陪父母聊天时话题拉到了儿时的小零食上去了。父亲说,在他的童年时期上世纪六十年代,逢年过节乡镇集市也有倒糖儿的小摊,那时很时兴“摸糖儿”的游戏。摊主熟练地用勺子在石板上一排排点下去,一个点凝固成一个糖片,再拿竹签一粘,一排排黄亮亮的糖儿就做成了。“一个象棋棋盘摆在小摊前,有楚河汉界,每个点标注着一个姓氏,每个姓氏代表着事先约定的糖儿个数,小孩把手伸进竹篓里去摸,摸到写着哪个姓氏的木块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糖儿,例如‘赵\’字20个、‘张\’字10个…… ”

有趣的是,只需要出3分钱,你就可以一直摸下去,但是,如果摸到了楚河汉界对面的字,之前的就全部作废了!这个不断递增累加也可以随时归零的游戏,吸引了很多孩子。总有贪婪的孩子存侥幸心理,一摸再摸,最终一无所得,懊丧不已。“如果积累到20个糖儿以上,可以跟摊主调换成糖画,比如换成鸭梨、兔子、孙悟空等。”父亲的言语和神情里分明有被记忆浸透的温暖。

安仁糖画有讲究

大邑县安仁镇刘氏庄园对面的安惠里有一个叫袁国全的老人,他每天摆摊作糖画,来来往往游客很多,有人感兴趣了就花点小钱拨动转盘,手气好就转到龙、凤、孔雀、狮虎、花篮、金鱼等大件,立刻欢呼雀跃;运气稍逊的转到蝴蝶、鸭梨等小件,虽体型偏小、工艺简单,倒也精致玲珑、惟妙惟肖,同样让人爱不释手。

一个洒满阳光的上午,安仁古镇弥漫着一股暖洋洋的芬芳。我来到袁师傅被浓荫覆盖的小摊前,在他身后,一棵根深叶茂的黄桷树和一株挺秀的桢楠树撑起天然绿伞,小摊前有黄底红字的“糖画”布旗迎风招展。袁师傅今年60多岁了,人长得瘦,面容慈善,爱说话,总是笑眯眯的。他脚边有个小小的煤炉子,炉门关上了,小火上正在熬糖稀,糖稀是用绵白糖、麦芽糖混合熬成的,粘稠透明,闻起来有浓酽的香甜味。

“小朋友,我马上给你做一条大鲤鱼!”袁师傅对一个刚转到鱼图案的男孩说。只见他右手握勺,从铜锅里舀出一勺糖稀,抖、提、顿、放、收,时快时慢、时高时低,随着缕缕糖丝飘落在光洁的石板上,先是鱼头,接着是鱼身鱼尾,轮廓出来了,然后返回来拉出细线作鱼鳞……眨眼间,糖稀凝固成一条栩栩如生的大鲤鱼,鱼眼亮晶晶,鱼尾卷翘起,金黄透亮,似乎马上就要跃龙门而去。袁师傅趁热拿一根竹签粘在鱼身上,片刻,待新鲜糖画完全凝固后,再用撬糖刀沿着边缘轻铲,手持竹签将糖画提拿起来,递给身边目不转睛的男孩。孩子小心地接过去,仔细地瞧着,又闻了闻,然后伸出舌头轻轻舔了舔。满脸的惬意安然。

“制作糖画看起来简单,真正要做好也不容易。”袁师傅告诉我,从选择原料到制作成型,其中有很多学问和讲究,大体来说,糖画的关键包括熬糖的“熬功”和作画时的“勺功”。熬就是熬糖稀,如果做糖稀的原料选择不当、比例不对、熬制的火候不够,都会影响糖画的外观和口感,熬得好的糖稀颜色金红明亮,能牵出长而不断的细丝,俗称“丝丝货”。其次是画功,作画时要掌握三大要点:一要画得形象,要将所画物的精气神刻画出来。比如做螳螂,要把螳螂的形态做得前后看都好看,有立体感,这没有多年的技艺是不成的;第二要线条匀称,自然流畅;三是速度要快,中间绝不能拖泥带水,要一气呵成,因为糖画很容易凝固。

做糖画没有“模版”与“花样”,作品的创作完全依靠手艺人对造型特征的把握和娴熟的技巧。每一件糖画都是糖画艺人自己的创作,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做糖画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手腕要灵活,动作利索,反复练习,多琢磨多用心,天长日久就能做出各种糖画了。” 袁师傅说作糖画时须胸有成竹,在倾倒过程中直接以丝丝货(即以糖液所形成的缠绵线条)来构图,十二生肖喊来就来,人物如此,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亦是如此,有点像写连笔字,得一笔完成。

说起糖画,袁师傅说他姐夫是安仁古镇三代传承的糖画艺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复苏,姐夫每天挑着糖画担子轮流跑周边乡镇,生意还不赖,比种庄稼挣得多,加上袁师傅自己有腿病,很多农活干不了,于是他跟着姐夫学了这门老手艺。一年后,袁国全带上工具开始了他的糖画人生。起先跟着姐夫去赶场,后来因腿脚不便,索性长年在安仁古镇扎下根来,做出来的糖画也越来越精美,生意也越来越好。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袁国全并不满足于姐夫教过的传统糖画样式,他觉得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和独特的构思。看到好看的图片,他就琢磨着怎么用糖画来表现。为了适应顾客需要,袁国全的糖画题材内容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十二生肖、花卉、动物,还有“喜羊羊”等小朋友们喜欢的卡通人物,他创作的糖画“嫦娥奔月”,体态婀娜、衣袂飘飘,仿佛就要凌空而去,具有动态美感。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他还琢磨着做出了3D立体糖画,“其实也很简单,方法是先在大理石板做出平面零件,然后再将零件粘接成风格各异的立体画。”今天,他就现场展示了立体花篮这一绝活。只见他先用糖稀做个圆糖饼,再接着倒一个小一点的圆圈,利用两次糖稀的冷热不同,一提,立体的花篮筐底就出来了,再分别做好提梁、花卉等,逐一将它们粘接在花篮周围,于是,一个开满鲜花的立体糖花篮就做成了。这精美的艺术品谁能忍心吃掉它呢?

袁师傅制作糖画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做糖画每年能挣个两三万块,再说活也不累,挺轻松,每天还可以跟游客交流。”袁师傅说着,端起身旁的茶盅吹了吹浮沫,惬意地喝了一口热茶,看得出来,能自力更生,他很骄傲。不过,与其他民间工艺一样,糖画也同样面临着传承与发扬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项传统手艺,需要有人来做,否则就会失传。”作为民间艺人,袁国全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将这项民间艺术传承发扬下去。可惜即便不收学费,现在的年轻人也很少有愿意来学这个的。

于是我们同袁师傅交流了起来,“民间艺术也要紧扣时代,用流行的话来说是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增添一些新的元素,让糖画的题材更丰富,造型更精美,这样才能吸引人。”这可能就是一门老手艺的生存之道。现在在成都及其周边,像袁师傅这样的民间糖画艺人不少,为了推陈出新,很多活跃的糖画师傅在题材内容和工艺上也没有少动脑筋。他们除了制作传统图案,还能制作人物、脸谱,甚至还能做出小黄人、哆啦A梦、龙猫等备受年轻人喜欢的卡通形象,用糖写字更是吸引很多人围观。

现在的孩子们自然不缺糖吃,不像我们小时候那么馋。人们买糖画主要也还是图个新鲜,或者拍个照发朋友圈,过一个眼瘾,对它的滋味倒没有多大期待。然而,作为一门手艺的糖画,并未在我们的视线里消失,看到它就会想起我们的童年,那永远美好的记忆。

新闻推荐

大邑县责任督学督导工作获好评

11月28日,大邑县接受“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的评估检查。省、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等相关负责人组成检查组对大邑县的责任督学督导工作进行了抽点检查。检查组在大邑县随机抽取了...

大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