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退出 生态持续修复成都,给熊猫“不打扰的温柔”
红外相机镜头下的猴群
科学监测
布设摄像头、红外相机300余个,拍摄野生动物有效照片18万余张,有效视频4.8万个
生态搬迁
从核心区迁出原住民52人,修复大熊猫栖息地5万亩,清理退出小水电34个
近日,一则视频影像冲上热搜: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片区,一只成年大熊猫坐在镜头前安静地吃着竹叶,一个小时后才悠闲地离开。第二天,距离此地5公里左右的红外监测相机也拍摄到一只成年大熊猫路过的身影。画面中,还有两只黑熊,在镜头前不停地打闹、嬉戏玩耍。
对这些镜头前的景象,管护站的工作人员早已习以为常。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都市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也进入了新阶段。今年以来,成都为大熊猫修复栖息地5万亩,人类活动退出山林,在水电站、矿场、猎枪消失的同时,更多的保护措施来了,更多山林里的“主人们”回来了,生物多样性也更加丰富。
实施系列生态保护修复手段
珍稀动物回来了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来回踱步的雪豹、成群的扭角羚……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管护总站,副站长王磊翻动着电脑中红外相机传回的珍贵画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距离成都城区这么近的地方有雪豹。”王磊有些兴奋,“这可是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
根据红外相机的记录,去年10月30日和12月6日,在同一区域内,多次拍摄到雪豹活动画面。视频中可以看到,一只雪豹多次巡视自己的领地,在镜头前嗅闻地面,时间长达两分钟。今年1月16日凌晨3时30分,一只雪豹再次出现在镜头中,它步伐敏捷,优雅地从镜头前经过。
王磊介绍,对于雪豹,要有充足食物比如岩羊,还要极少受到外界干扰,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它的存在可以体现整个片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实际上,“进来”的不仅是物种多样性,还有背后一系列生态修复保护手段。
“拿我们总站来讲,不仅实施生态工程、保护设施建设,还要兼顾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以及对进入保护区域的驴友等进行劝阻,减少人为干扰,保障野生动物有一个自由生活的环境。”王磊说。
试点以来,成都科学整合范围内原有16个保护地及其管理机构,完成都江堰、彭州、崇州和大邑4个管护总站和28个管护站组建工作,构建“管理分局—管护总站—管护站”三级管理体系;采取日常巡护与联合巡护相结合的方式,在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点部位和重点时间节点开展巡护,共开展日常巡护1633次,专项行动52次,切实加强范围内人为活动管控。
更多强有力的保护手段来了——成都专门为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置了专业法庭,通过跨区域集中管辖方式,充分发挥专业审判的优势,集中审理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所属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四地环境资源案件,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多元共治机制,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相关司法保护共治新框架。
更多的科普教育也来了——片区内,共建自然教育基地12家,开发《大熊猫科研知识问答》《奇妙的鸟类》等自然教育手册,采取“线上线下联动”形式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82场,逾62万人参与其中。
关停小水电、人类活动退出……
自然美景回来了
“消失多年的小飞水瀑布又回来了!”望着眼前的哗哗水流,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管护总站副站长曾泽军发出感慨。
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关停小水电带来的成效。今年9月底,成都大邑县开展了该县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的水电退出工作。一共有18家小水电并网线路被断开、14家小水电取水口被封堵。消失多年的小飞水瀑布、水柴溪瀑布与大飞水千年飞瀑的景观重现成都西岭雪山。
关闭小水电之前,曾泽军几乎已想不起曾经“小飞水瀑布”的样子。他回忆,这些电站基本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水电站引水蓄积后,小飞水瀑布的水越来越小,并渐渐消失不见了。伴随着小水电站的关停,山上一些消失的景观再现了:落差300多米的大飞水瀑布;落差150米,但宽度能达到60~70米的小飞水瀑布……曾经的涓涓细流变成了湍湍急流。
记者了解到,为夯实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本底,还原国家公园“原真性”,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制定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36个小水电退出计划,9月底已有34个小水电退出公园。
退出的不仅是水电站。大熊猫国家公园回龙沟管护站站长张宣在20年间见证了许多变化:山里水电站、矿场、猎枪消失,保护区面积扩大了、生物种群也更丰富了。“以前打枪的多,很多动物都看不到了,现在野猪随时可以看见,黑熊也会下山来找吃的,在社区也能发现很多野生动物的痕迹。”
一批人也搬离了自己生活的土地,为大熊猫腾挪空间。按照“人退猫进”原则从核心区迁出原住民52人。退出核心区后,入口社区则通过融合熊猫保育、科普教育、文化展示、后勤保障、熊猫特色旅游等功能,带动经济发展及社区综合治理,实现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
早在2014年,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就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都江堰市龙池镇虹口社区、飞虹社区等社区建立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社区群众自发组成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巡护队,参与到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保护建设中来。
接下来,成都还将继续探索原住民参与生态保护的利益协调机制,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社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联盟等,推动共建共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线探访
人工修建洞穴
为动物繁育提供庇护场所
“有成效!看来它们已经完全适应洞穴了!” 看着野生动物在人工洞穴内活动频繁的照片,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龙池管护站站长朱大海有些兴奋。
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合作,开展了大熊猫野外产仔洞人工洞穴建设及后续红外相机监测项目。目前建成的6个人工洞穴,为大熊猫及其同域动物生存繁育提供了有效的庇护场所。
“从我们多年的监测来看,这个区域内很少有天然形成的岩洞,野生动物想在野外找到洞穴很难,包括树洞在野外都发现得很少。”朱大海说,基于这个情况,才想到通过人工辅助修建了一些野生动物的洞穴。
野生动物人工洞穴建设项目,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属于首创。尤其是在大雪覆盖的冬季,人工洞穴更是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庇护所。
近期,龙池管护站和科研保护科工作人员对人工洞穴红外相机进行了数据收集整理,发现近一年里,大熊猫、四川羚牛、川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很好地利用了这些洞穴。
本报记者 王琳黎 视觉设计 张维颖
图据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
新闻推荐
周洁薇家中的书房走进成都崇州市周洁薇家中的书房,宛如来到一个小型图书馆,琳琅满目的书籍,让人目不暇接。多年来,周洁薇...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