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项目招引攻坚行动中的变与不变主动靠前服务 诚意不变 聚焦产业生态 思路转变
成都山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高原型轻型运动飞机正在试飞本报记者 胡大田 摄
成都在项目招引攻坚行动中转变思路,引来一大批企业相继落户。图为坐落于成都医学城的药明康德生命健康产业园。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首席记者 钟文 记者 赵荣昌
10月25日,成都发布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成绩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76.5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年内首现正增长!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众多重大项目的全力推进,更离不开全市项目招引攻坚行动的强力支撑。
从今年6月底开始,成都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场为期3个多月的项目招引攻坚行动,最终的“成绩单”也十分振奋人心——发布机会清单1100项,新签约重大项目497个,投资额8671亿元、同比增长57.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落地到地方,招商引资仍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市场规律及企业发展谋划来分析,企业的重大项目选择一个城市,有其必然性;而政府对项目进行招商引资,则存在很大偶然性。
作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际大循环的门户枢纽,成都已经成为众多国际国内领先企业经略全球市场、谋求自身发展必选的城市之一。
就成都而言,如何由单个项目招引,转向以产业的平台建设、功能支撑和生态圈优势来吸引优势企业?
这背后指向的是招商引资的理念之变——连日来,记者走访部分市级部门、区(市)县,深度解读成都项目招引攻坚行动背后的考量。
不变的,是主动靠前服务
三个多月时间里,
成都累计拜访企业8471家
压力也是“动力”。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管委会主任杨军认为,“今年全国城市都有招引压力。”杨军说,“这就要求我们比别的城市走得快。”同时,他也明显感觉到,“下飞机直接到企业拜访,休息调整时间明显减少”是“工作常态”。
从崇州市驻北京招商小组说起,招商组有3个人,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分工。在企业来蓉考察和在北京预约到企业拜访时间冲突的情况下,2人留京拜访企业,1人回蓉为企业考察作好全方位服务。“诚意”是成都项目招引的关键要素。“主动靠前服务不仅让企业感受到成都的诚意,也能让企业更好地了解成都。”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个参与今年项目招引攻坚行动的负责人都提到一个动作——“主动靠前服务”。
走出去、请进来。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成都累计拜访企业8471家(次),各区(市)县主要负责人率队拜访企业1923家,完成了对接“六类500强”企业及重点目标企业1500家的任务。成都市经信局、商务局、新经济局、文广旅局主要负责人更是常常出现在异地的投资活动上,忙着推介分享成都各个产业的红利。
这样的努力,有了回报。3个多月的时间里,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相继签约注册、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签约落户,陆续开工。
越来越多的招商团队发现,企业“朋友圈”的互通性带来的成效有时甚至要远胜于政府的“主动出击”。中车成都公司和航空工业成飞是新都区的产业“龙头”,通过探索“政府+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发展模式,构建产业发展命运共同体。借力于航空工业成飞的“朋友圈”效应,新都区不仅实现了如普惠三航、上飞装备等一批优质配套企业的落地,产业的知名度得以不断提升,甚至在项目招引时多了“选择权”。
“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的时候,选择面很广,通过一次简单的考察和推介活动,很难系统地了解。”成都驻北京投促中心主任苗峪源每年要接待几百家企业。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借力企业‘朋友圈’,让项目招引更高效高质。”
今年以来,成都驻北京投促中心已经连续策划6期聚焦产业功能区的企业与产业功能区“京蓉汇”,每期邀请30余家以茶会友。成都的产业需求、政策体系和对项目的渴望伴随着缕缕茶香在企业家的“朋友圈”里传递,“‘一传十’效果就达到了。”
转变的,是项目招引思路
不再纠缠单个项目,
从生态圈构建的角度思考问题
产业聚集优势明显,上下楼就是产业链的上下游,左右厂房的企业就是产业左右岸。在成都,这样的优势也正在显现,功能区就是生态圈。
很多成都本地的专家学者都有共识。当前谈项目招引攻坚,重点不应该是项目经济,而是平台经济、功能经济、生态经济。清晰地讲,就是不再纠缠单个项目,而是要从支持平台发展,支持强大功能,支持生态圈构建的角度来思考。
这样的观点与成都的举措相契合。如何减弱产业发展能级与北上广深尚有差距的现实影响?成都提出,聚焦本地优势,即用配套优势、要素优势,弱化成本优势在招商中的影响力,并“支持平台经济,强化功能经济,构建生态经济”。
为此,成都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构建形成了“5+5+1”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这意味着,成都聚焦产业主战场加强投资促进,聚力产业社区、产业功能区、产业生态圈建设,抢先领跑具有先发优势的产业。
这样的思考在落地中有实际案例可循。3个月来,成都高新区始终精准聚焦方向与路径,总计推动总投资超千亿的55个攻坚项目签约落地,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5个。
“始终围绕产业功能区打造增长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健康招大引强、招高引新。”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思考,“产业功能区产业聚集度高、服务体系健全,能够全方位落实精准服务,实现‘招引’与‘落地’同频共振,加速项目落地和建设。”
在淮州新城,成都交投集团所属淮州新城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作为淮州新城通航产业片区城市综合运营投资合作商,围绕产业功能区项目招引和经营性资产招商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工作,取得了招引合作投资类企业14家,规划运营类企业10家,通航制造类企业7家,通航运营类企业28家的成绩。
根据统计数据,14个产业生态圈签约注册项目426个,总量占比85.7%。其中,智能制造、文旅运动、现代商贸、电子信息、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新签约项目数量排名居前列;签约注册项目94.8%落户在产业功能区,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集聚先进要素构建产业生态的效应正在加快显现。
关键的,是项目落地落实
成都营商环境3.0版本印发,
帮企业做策应、解难题
就在成都项目招引攻坚行动总结交流会的第二天,成都东部新区管理委员会总经济师王正丹,便出发飞往上海。接受完记者采访后,王正丹给记者微信发了一条位于上海的定位信息。“压力大,项目招引一直在路上。”
连日来,记者在各区(市)县采访的过程中发现,“为签约项目服务好落地的同时,提升附加值已经成为新一轮项目招引行动的当务之急。”
青白江欧洲产业城管委会主任沈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年底攻坚既是收官之战,也是明年的蓄力之举。”
前不久,成都提出在内部先造“竞争”的态势——将动态调整产业功能区名单,每年在66个产业功能区的名单内淘汰约10%,并在区(市)县级功能区中择优选择。
这样的考核思路转变,不仅局限于产业功能区。成都提出要在资源调配、人才任用等机制上进行创新。比如,成都将积极探索开展股权合作、引入产业基金、提供专业服务等,解决好项目落地面临的困难问题。在人才任用上,成都提出“谁有本事谁上、谁能干成谁干”的标准。具体而言,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注重从招商一线、建设一线发现选拔干部,真正激励干部勇担当、善作为、能成事。
签约落户,如何让企业更好落地,让企业尽快投产。在外招引忙,配套要跟上。9月底,成都营商环境3.0版本正式印发。6个方面,24条改革举措,140项改革点。都是帮企业做策应、扎场子、解难题。
做减法,最大限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做到“减无可减、放无可放”。
亮绿灯,对上阶段新增的签约注册重大项目,市级相关部门强化服务,提供要素保障,力促项目开工建设,转化为实物投资量。
加速度,对近两年仍未开工的重大项目进行再梳理,明确时限要求,加大协调和督促力度,力促尽快开工。
确保“协议投资额”转变为“实物工程量”。第四季度的大幕已然开启,成都也对下一步提出了期待,“当利好政策、资源要素、产业生态等企业重点关注的条件都具备的时候,我们自然更容易吸引到更多头部企业、重大项目落户。”
新闻推荐
崇劳人仲委告字(2020)03号成都晟兴牧业机械有限公司:本委受理贺自祥诉你单位劳动争议一案[崇劳人仲案字(2020)第164号],因...
崇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