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山 千年前的成都休闲胜地

成都日报 2020-04-13 00:35 大字

贾登荣/文

如果问及成都东郊海云山,很多人一脸茫然;但说到狮子山,很多人马上会异口同声地说:知道,知道!其实,海云山就是今天的狮子山。不知何年何月,有人说这座山像一头狮子,因而叫它为狮子山。改了名字的海云山,依然屹立在成都东郊。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昔日绿意盎然的山峰已经被比肩接踵的高楼所代替;曾经的寺庙水池也不知所踪;曾经的郊外野山,已经融入熙熙攘攘的都市。它过去的辉煌,慢慢被人遗忘……

朝山拜高僧 摸石求子嗣

宋代黄休复在《茅亭客话》中说:“蜀国富且庶,风俗矜持薄,奢侈极珠贝,狂佚务娱乐。”元代华阳人费著在其《岁华纪丽谱》中也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成都作为休闲之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名声在外。成都人自古喜欢踏青遨游,城郊若有山川寺庙,登高览胜之处,自然成为人们游览的场所。据明代曹学佺的《蜀中广记》所载,在成都东边就有“禹庙,大慈寺,散花楼,合江亭,薛涛井,海云寺。海云山在锦江下流十里,有海云寺,鸿庆院诸胜。”山以寺而名,海云山就这样脱颖而出。

《岁华纪丽谱》记载说,海云山令百姓顶礼膜拜,在于海云寺曾经有一位大德高僧:“盖开元二十三年灵智禅师以是日归寂,邦人敬之,入山游礼,因而成俗。”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开始,就有了百姓前来“朝山”的习俗。

祭拜灵智禅师的习俗,后来渐渐变成了“摸石求子”的风俗。费著在《岁华纪丽谱》中又写道,每年三月“二十一日,出大东门,宴海云山鸿庆寺,登众春阁观摸石。山有小池,士女探石其中,以占求子之祥。”关于“摸石求子”的记载,还出现在明代冯应京所撰的《月令广义》中:“成都三月有海云山摸石之游,占生子之兆。得石者男,得瓦者女”。明代陈耀文撰写的《天中记》也有相同说法:“成都三月有海云山摸石之游。”

海云山是何时从祭拜变为流行“摸石”风俗的呢?从北宋担任过两浙转运判官的霍交的《和赵阅道游海云山》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山深藏古寺,旁枕旧方池。鼓响揭云外,石探从水涯。使旌游不倦,瑞麦献相随。事简民同乐,归心莫竞驰。”诗中“旧方池”“石探”等字眼,说明“摸石求子”的风俗,已然存在。

历史上,这座面积大约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仅仅400多米的海云山,可谓成都名胜,尤其是在长达267年的宋王朝期间,海云山的名气堪与摩诃池、浣花溪、大慈寺等媲美。这里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游人如织,不但普通百姓要前往游山赏景,就连镇守成都的官员们也是海云山的常客。他们在这里观景吟诗,宴饮唱和,意气风发,其乐融融。

诗文唱和 官员代言

中国的名山大川声名远播,大都有诗人们的一分功劳。海云山这座既不峻峭,也不高耸的小山丘,为何能够成为远近闻名的名山,在长达数百年间,成为成都人向往的休闲胜地呢?这自然也离不开诗人的努力,更难得的是在成都为官一任的官吏,能诗能文,用一首首诗歌,为海云山扬名竭尽全力。

翻检资料,宋代在成都担任过知府及其他各种职位的官员,留下过咏诵海云山诗词的就有:薛奎、田况、宋祁、王觌、赵抃、苏宷、韩宗道、范纯仁、句士良、薛邻、喻汝砺、韩绛、范成大……正是这些诗人官员集体为海云山打“广告”,才让名不见经传的海云山名气大增,闻名遐迩。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担任成都太守的薛奎,最先通过诗歌,把海云山的名字传播。据说他写过几十首《春游好》的诗歌,描写成都人春游的盛况,因而有人将他称作“薛春游”。可惜的是,这些春游诗后来全部散佚。

《蜀中广记》说:每年“三月二十一,太守出郊建高旌鸣笳鼓,作驰骑之戏,大宴宾从以主民乐,观者是夹道百重,飞盖蔽山野,欢讴嬉笑之声虽田野间如市井其盛如此。”成都人自古喜遨游,在成都为官当然也要与民同乐,记录下游海云山的盛景,既亲民也是一种政绩的体现。宋仁宗时代担任过右谏议大夫兼成都知府的田况就深谙此道,在《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二十一日游海云山》中,记录了前往海云山朝山,与民同乐的景象:“春山缥翠一豀清,满路游人语笑声。自愧非才无异绩,止随风俗顺民情。”

一花引得百花开,一人吟唱众人和,于是游海云山引发的频频诗文唱和,成为宋代成都官场颇为有趣的文化现象。成都太守赵抃写了《游海云山》:“缥缈齐云阁,遥闻摸石池。物华春已盛,人意乐无涯。罗绮一山遍,旌旗十里随。花棚夹归道,骁骑看星驰。”迅速得到数位官员同僚诗文唱和。担任过益州路提点刑狱、成都路转运使的苏宷专门写了《和赵阅道游海云山》:“笙歌揭虚阁,帷幕匝春池。且与民同乐,都忘天一涯。旧游嗟倏忽,故步喜追随。陌上人如堵,归鞍莫载驰。”而另一个叫邢梦臣的官吏也有一首《和赵阅道游海云山》:“使旌驱近郭,民宴列芳池。洩洩春台上,沈沈暮海涯。鸿惊人宛转,电激骑追随。此会经年至,须防日似驰。”

山茶一绝 陆游范成大最爱

今天的狮子山,已见不到值得炫耀的美景,但千年前的海云山,却是古木参天,寺庙香旺,山花怒放,景色秀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担任过成都太守的宋祁在《三月二十一日集海云鸿庆院》一诗中就描写道:“地胜祠仍古,春馀物遍华。山云时抱石,佛雨不萎花。岭挟楼梯峻,岩牵殿墄斜。淙溪杂环佩,怪蔓走龙蛇。供坐僧飞钵,香园客戏沙。吾游真草草,深意负青霞。”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海云山上,有古老的祠堂寺庙,有遍地盛开的鲜花,有潺潺流淌的小溪,有层层叠叠的怪石,有郁郁葱葱的野草,有弥漫清香的园林……

而海云山最出名的还是漫山遍野的山茶花。宋代大诗人陆游客居成都期间,曾经写过一首《人日偶游民家小园有山茶方开》。诗中有一联:“山茶虽慰眼,不似海云看”。他又在注释中感慨道:“成都海云寺山茶,一树千巷,特为繁丽。”可见山茶是海云山又一“招牌”,令陆游念念不忘。

比陆游早些时候担任过成都太守的宋代大书法家王觌,也写过一首《赏海云山茶合江梅花》的诗,盛赞海云山的山茶;他的诗歌,引起了时任蜀州(今崇州)知府吴师孟的共鸣。作为地地道道成都人的吴师孟,立即写了一首《和王公觌赏海云山茶合江梅花》。诗中说:“何处珍丛最早开,海云山茗合江梅。”有山茶花之美,“不用歌姬侍宴杯”。

对海云山山茶花最情有独钟的,当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担任成都太守的三年时间里,他曾多次前往海云山观景赏花。在《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一诗中,他写道:“劝耕亭上往来频,四海萍浮老病身。乱插山茶犹昨梦,重寻池石已残春。惊心岁月东流水,过眼人情一哄尘。赖有贻牟堪饱饭,道逢田畯且眉伸。”晚春时节,他看到山茶花还在盛开,不禁觉得是梦境中的景色;冬天是山茶花盛开的季节,自然不会错过赏花机会,他又写下了《十一月十日海云赏山茶》:“门巷欢呼十里村,腊前风物已知春。两年池上经行处,万里天边未去人。客鬓花身俱岁晚,妆光酒色且时新。海云桥下溪如镜,休把冠巾照路尘。”似乎看一次还不过瘾,一个多月以后,范成大又登上了海云山,写下了《十二月十八日海云赏山茶》:“追趁新晴管物华,马蹄松快帽檐斜。天南腊尽风曦雪,冰下春来水漱沙。已报主林催市柳,仍从掌故问山茶。丰年自是驩声沸,更著牙前画鼓挝。”

在宋王朝动荡的漫长岁月中,这些吟咏海云山的诗歌,不但成为成都休闲优雅气质的体现,也是宋人留给这座城市的美好回忆。

新闻推荐

按下“快进键” 跑出“加速度”

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出台政策“组合拳”,从减负、降税、金融、政务服务等...

崇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州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