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藤之旅 编织的无限可能 竹、藤通过加工,变成了生活的必需品。本着对自然美学的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竹藤制品。
四川小镇,青砖黛瓦的老街上,售卖竹藤编的背篓、簸箕、鱼筐、靠椅的人很多。买背篓的人总是要用力按压表面,测试其弹性,再背上身感受重量。“不要一直挑,自己做的,都能背得很。”卖家抽着叶子烟不耐烦地说。买家挑选好后,把瓜果蔬菜或者刚满一岁的孙儿放进去,背上背篓,轻便地继续行走在老街上。
如今,竹藤编制的产品早已脱离了实用器具的枷锁,在灯、字、画、茶具、手提包等领域都出现了它的身影,时尚又不失竹韵。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中国的竹编最早能追溯到祖先开始定居生活起,直到今天,中国人的家里依然能够看到竹编的篼、篮、盘、碗、瓶、盒等器皿。
天然明净,禅悟生活,静心沉玩,方得竹趣。竹编,在中国匠人手中世代传承,也成为了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周末假日,带上一家老小走进竹林,体验一场古老与现代相结合的“竹藤之旅”吧。
竹编
竹编,简单来说就是将竹子破成片状,然后进行经纬叠压的编织。中国人将竹子这种随手可得的材料通过加工,变成生活必需品。竹编师傅这个职业,曾经很吃香,因为农村许多地方都要用到竹编制品,如竹篮、鸡笼、鱼笼、竹席等。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塑料的普及,竹制品的需求日益减少。如今,本着对自然美学的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竹编制品,连国际时尚设计师也想要分一杯羹。
禅悟中的时尚 地点:道明竹艺村
从成都驱车1小时,就到了有着“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称号的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
每天清晨,居住在这里的40余户人家就开始了一天的竹编生活。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仍旧依竹而居,以竹为器,处处呈现出“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蔸”的景象。生长了2-3年的优质慈竹,在他们手中去头弃尾,刮青去节、破裂成条,再破成粗细均匀、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丝。这些来自于大自然的材料,在手艺人的手中摇曳生花,变成一个个实用又时尚的单品。
在竹艺村,有来自国家、省、市级的非遗(竹编)传承人,游客可以走进他们的家中,一窥竹编成型的过程;在竹艺村,游客也可以亲自体验竹编的乐趣。
成人大多从“听声寻竹”开始,学会如何挑选原材料。用一把小铁刀在竹子表面轻敲,脆、闷的变化,代表着竹子的年份与可使用程度。这是制作竹编的第一步。
走进竹艺博物馆,手艺人会根据游客的年龄段,现场展示不同类别的竹编教学。制作小青蛙、竹蜻蜓是小朋友们的首选,将每层厚度不超过0.3毫米的篾片互相叠压、穿插、定型,简单版的竹蜻蜓一经呈现,就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如果你是手工达人,可以挑战竹画、竹屏风等,制作耳饰、吊坠、竹篮或手提包等则更受欢迎。
制作手提包繁复却充满禅意,用几根长竹片制作整体形状,再让篾片均匀有序地叠压其中。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需要花心思的手提包,能让体验者在这里感受到难得的轻松,同行的伙伴说,“日常工作节奏很快,在这里能让我安静下来,真实地去感受周末的闲暇时光。”手工快的人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制作完成竹编手提包,背上身,颇有高端订制的时尚美。
在竹艺博物馆内,还能见证从历史到如今的竹器、竹艺的变化,感受一根竹子在艺术家手中的无限可能性。
带着自己的竹编艺术品,沿着青砖徒步向前,爱美的女性一定舍不得错过这里的任何一处建筑,去三径书院读一本名家著作,到见外美术馆同抽象艺术与中国水墨进行一场灵魂对话,在遵生小院体验绣花、做香包,最后去街边茶室品一壶茗茶,就算是安安静静坐在这里,都能随手拍摄大片。
瓷胎竹编
作为成都传统手工艺四大名旦之一,瓷胎竹编以精美绝伦的编制工艺,与银、漆、绣一起,成为成都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相传道光咸丰年间,崇州府(今崇州市)竹编手艺人张国正毕生钻研竹编技艺,他的竹丝最细如头发,编出来的手工艺品精妙绝伦却易变形。于是他开始让竹丝依附于骨体表面,瓷胎竹编因此诞生。如今,手艺人世代传承,守阵创新,在保留竹编艺术性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适合杯、瓶等的现代化工艺。
传承中的研学 地点:邛崃瓷胎竹编体验基地
瓷胎竹编之旅唯在四川才能体验。
平乐镇,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一驿站。这里拥有4.5万亩的竹海,为瓷胎竹编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有条件世代传承这一门独特的民间技艺。
制作瓷胎竹编须有“百斤竹,八两丝”的手艺,每丝均得手工从原竹中抽成,最细达到0.3毫米,以至“穿针引线”,所以又称“竹丝扣瓷”。这种精细的手艺,在清代曾被作为贡品敬献皇宫。因而瓷胎竹编中的酒具、茶具、花瓶及文房用品等,尽管只是立在那里,也散发着淡雅清新的东方气韵。
要体验这一技艺,可以走进邛崃瓷胎竹编体验基地,这里同时也是邛崃市平乐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在近几年的教育实践中,学校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将生活竹编、瓷胎竹编引入课堂,同时也欢迎亲子家庭走进课堂,来一场研学游。所以,家长大可不用担心孩子的年龄,竹编艺人会根据1-8年级学生的年龄层,定制不同的教学课程。
和平日里的学校学习不同,手艺老师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从非遗传承人精心编撰的教材《传世竹编》开始学起,充分了解瓷胎竹编细的竹丝的由来: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这样的繁复步骤,也能让人更加珍惜手中的一丝一竹。挑选底胎、起底、编织、锁口,编织过程很缓慢,也在逐渐培养孩子们的细心、静心和耐心。
带上战利品,驱车前往素有“秦汉古镇,川西水乡”的平乐古镇,寻找闻名遐迩的“九古”风华: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坊、古道、古风、古歌……向前驶去,芦沟、金华山、金鸡沟等风景区,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红星星闻记者 任宏伟 曾琦
竹编,在中国匠人手中世代传承,也成为了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古城鸟笼博物馆
地址:郫都区古城街道指路村
川派鸟笼以古城鸟笼为代表,为中国四大鸟笼派别之一。竹编鸟笼是成都市郫都区古城街道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技艺传承,鸟笼主要采用3-5年的楠竹或斑竹制作而成。廉洁文化鸟笼、精致的画眉笼、大气的斑竹四喜笼、古朴的花鸟雕刻杂鸟笼……博物馆内收藏展示有百余年间的百余只鸟笼,个个精美绝伦。其中,价值12万元用百年老竹制作的“镇馆之宝”——百灵笼,更是展现了其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
青城马椅子
地址:都江堰市青城山芒城村
竹子在天府之国随处可见,“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的田园生活里,也少不了对竹的利用,比如竹椅子就曾是四川人居室常见的物品。青城山植被丰富、林木青翠,翠竹成陇,因林盘多,竹子多,一直有编制竹制生活品的历史,这里的马氏家族百年来一直在传承传统竹椅的制作工艺,因其做工精细,风格粗犷,牢固耐用而被称为“马椅子”。一把马椅子的诞生需要经过杀青、烧圈、挖削剃等100道工序,今天,来到青城山下,可以从这些椅子中感受到手艺人的匠心。
志辉藤艺博览园
地址:崇州市怀远镇
冻糕、叶儿粑、豆腐帘子被合称为怀远“三绝”,除此之外,怀远还有“三编”:藤编、棕编、竹编,其中怀远藤编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记载,三国时期,怀远镇的马姓工匠,善于手作。一次,他发现野生藤条光滑坚韧,适合编织,便用竹条在内做支架,藤条在外做缠绕,经过熏蒸,颜色变得金黄透亮,完成了一件龙塌式的坐具。怀远藤编在2006年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里更建有藤编一条街和怀远藤编培训基地,游客可在志辉藤艺博览园,体会来自川西的“一指青藤一席梦”。
新闻推荐
本报讯((马文涛记者郝飞)为进一步规范检察机关保密管理工作,近日,崇州市检察院依托“四个管控”持续加强检察档案数字化保...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