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眸历史事件里的那些温暖细节 观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大众日报 2019-10-09 10:15 大字

□逄春阶

“历史车轮终于滚到那一个庄严的时刻。毛泽东用力地按动了电钮,那面五星红旗缓缓地被蓝天搂到怀里,定格在22米高的白色铁杆上。”这是新中国第一面国旗升起时的文学化表述。

看了《我和我的祖国》才知道,升旗没那么简单。黄渤扮演的林治远,在毫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焊接了22米高的旗杆,设计了自动升旗装置,确保了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万无一失顺利升起。这个细节很温暖。

香港回归仪式,我看过直播,可不知升旗手是谁,看了电影才知道,他叫朱涛。电影中的朱涛由杜江饰演。有这样一个细节,英国国旗下降时间比要求提前了十几秒,造成了一段时间空白,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而升旗手则是压力最大的一位,因为他要在0点0秒国歌奏响的瞬间开始升旗。电影里,杜江升旗时看上去似乎紧张到在咽口水,而现实中的朱涛咽的是血。当时因为压力太大,在仪式开始前朱涛就在流鼻血,为了不影响升旗,往鼻孔里塞了棉花,而且塞得特别往里,以免从外部看出来。在台上的时候他还能感觉到有血在流出,只能一直把血往嘴里吸,以至于完成任务之后,一开口满嘴都是血。

还有“相遇”单元中的隐姓埋名、由张译扮演的科技工作者高远。高远被核辐射,生命垂危时仍不能公开身份,怕听不到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溜出了医院。在公交车上,与恋人不期而遇,却不能相认。三年音讯全无,面对女友着急和期待的眼神,高远所能做的只有面戴口罩默默无语。女友面对面讲他们的爱情故事,以此来“唤醒”高远,可高远就是唤不醒!顽强的意志,战胜了激越的情感。

电影“护航”单元,女飞行员吕潇然(宋佳饰演)的原型是2016年11月12日在训练中牺牲的四川崇州籍女飞行员余旭。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日阅兵式,当时驾驶歼-10战机飞过天安门上空的两名女飞行员是何晓莉、盛懿绯,余旭和陶佳莉作为“备飞”。在自己有机会能上梦寐以求的阅兵场时,她却替战友排除完故障保证阅兵万无一失时返航,把机会让给了自己的战友,甘愿做绿叶。

还有“北京你好”单元,葛优饰演的可爱的北京出租车司机,“夺冠”单元中为了让街坊邻居们看到女排夺冠而爬上屋顶的小男孩冬冬,“白昼流星”单元中,流浪兄弟俩在李叔的引导下,看到了白昼流星,看到了站起来的希望。

这部电影激活了我的好多记忆。这些耳熟能详的东西,如果像教科书一样呈现,肯定引不起我的兴趣。太熟悉了,还用你们讲吗?但是,这七个导演将熟悉的历史陌生化,将大事件个人化、生活化,甚至是碎片化,让你凭自己的经验去拼接,这就让观众有了参与感、代入感。

还有,电影有揭秘性,镜头转到了大历史的后面。比如大家都知道第一面五星红旗是毛主席升起的,但旗杆是谁造的,按钮是谁想出来的点子,这就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比如香港回归,升国旗时,为了抢那一秒钟,费了多大周折。1997年7月1日零时零秒,就成了一个可感可触的临界点。还有,不演女排夺冠过程,只演怎么看夺冠。我要说,饰演冬冬的小男孩、10岁的韩昊霖小朋友,演技太厉害了,韩昊霖让我想起了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嘎子。后生可畏。

从结构上讲,《我和我的祖国》是珍珠项链式的,7个故事像7颗珍珠,有一根线穿着,那根线就是我和我的祖国,项链是闭环的一个圆融整体。为保证电影的整体性,影片每个单元还分别以毛笔、铅笔或钢笔一笔一画写下时间与大事件作为开篇和转场,用汉字书写这一意象,填平了七个故事之间的疏离感。

生活中我们总是对一些事物习以为常,而忽略了它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让我想了很多,想起很多人。比如享年23岁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不幸在日本藤泽市海滨游泳时溺水身亡的聂耳;比如参与国徽国旗设计的林徽因、张仃、曾联松;比如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郭永怀;比如一生心系妇女、儿童安危的妇科专家林巧稚;比如桥梁专家茅以升、生物学家童第周……

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树根,雁飞再远也忘不了起点,人走天边也牵挂着祖国。爱国的话题,是永恒的话题。凝眸历史事件里的那些温暖细节,是艺术家的责任。

新闻推荐

成都崇州小伙驾驶运20飞过天安门

10月1日上午10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开始。阅兵仪式上,一个个方队有力整齐地从天安门前走过。在受阅方队里,...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