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山水崇州“破茧成蝶”崇州河湖长制交出满意“成绩单”
城市的灵动,少不了水的滋养。建设“公园城市”,崇州正演绎着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生动实践。“四山一水五分田”的地理风貌和“山环西北、水聚东南、城田相融”的山水田林格局让崇州城市自古就多了些灵动与隽秀之美。境内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市域的10条主要河流,更是形成了“十河贯景、五水润城”的城市蓝脉。
去年底召开的成都市四套班子“现场办公会”指出,崇州要打造绿色经济样板区、大美乡村田园样板区、乡村经济新形态样板区、优质高端要素集聚样板区、干事创业活力样板区这“五个样板区”,推动山水崇州“破茧成蝶”,加快推动崇州绿色转型发展。
助力山水崇州“破茧成蝶”,崇州市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近年来,崇州市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以流域治理为重点,以依法治理为保障,加快推动全市水环境持续改善。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崇州市出境水质断面考核全面达标,127个断面水质监测点位中,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的点位比例达到88%,较前一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
A“三个有机衔接”
河湖长制升级版的崇州实践
漫步在崇州市桤木河生态湿地公园,放眼望去,水流清澈,欢畅流淌,堤岸边树木繁茂,芳草萋萋,绿意盎然,好一幅令人向往的美好画卷。这是崇州河(湖)长制工作的显著成效,也是该市扎实有效推动水环境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
“实行了河长制、湖长制,效果就是好啊!”在崇州市走访的过程中,从沿河群众纷纷赞叹中感受到的满满都是肯定。砂石料堆被彻底清理,河道垃圾消失了踪影,生态植被取代了灌丛杂草……行走在崇州市主要河段,一幅水清河畅的自然优美景象正日渐呈现。据了解,目前,崇州市十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全面实现地表水Ⅲ类水质,成都市考核的出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本,活力之基。今年以来,崇州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思考将河(湖)长制管理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中,坚持把牢“全面实行河(湖)长制,打赢碧水保卫战”的主线,全面加快推进各项工作,“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梦想”愈来愈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河湖长制升级版全面推进的背后,是崇州市打好“组合拳”的生动实践。崇州市正以全省乡村振兴规划编制试点县为契机,坚持区域一体、多规合一、功能互补,把流域治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加快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凝聚河湖治理合力。实践中,崇州探索出了经验——“三个有机衔接”。
注重规划思路上有机衔接。按照“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原则,把水环境治理纳入乡村振兴规划体系,统筹谋划水环境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天府绿道建设等各项工作,推动水环境治理规划与各类规划发展思路统一、目标任务一致、空间布局协调。
注重工程治理上有机衔接。按照“市级统筹、镇为主体、村为基础”的思路,集成整合、打捆使用水务、住建、农发等部门政策资金,推动水环境治理与城乡建设、社区治理、防灾减灾等有机融合,联动开发水、岸、滩,一体打造堤、路、景。目前,崇州正加快推进以主体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管理体制改革,由功能区管委会作为区内规划编制和实施主体,进一步提高水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的集成整合度。
此外,崇州还注重建设时序上有机衔接。坚持“一年治污、二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治理理念,制定“十条河流、五年治理”计划,每年集中力量治理1—2条主要河流,力争到2025年10条主要河流及关联河渠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加快塑造“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川西田园风光。今年,将在都江堰外江管理处的支持和参与下,实施黑石河和羊马河的水环境综合治理。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就是生命力,保护好水生态环境,才能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崇州以河流为经纬,以责任为尺,精心绘制治水蓝图,保护好河流健康生命,打造河(湖)长制升级版。
如今,随着河(湖)长制工作的不断推进,崇州不少河道水域旧貌换新颜:河道两岸垃圾少了,水更清了,岸更绿了,景更美了,河道更健康了;河渠水质逐渐提高,城镇、农村生活环境变好了……一个个景象印证了河(湖)长制的成效。
B开展岸线划界
科学治水能力稳步提升
中央、省、市多次强调,辖区内的每一条河道都成为一条安全线、生态线和风景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学治水考量的不仅是简单的治理能力,更是地方执政者的重要考量。千头万绪,从哪下手?如何下手?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各级水务管理部门的难题。
“水污染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把问题解决在岸上,水自然就清澈了。”近年来,通过开展岸线划界,崇州走出了自己的“路子”,科学治水的难题也得到了有效破解。
崇州市河长办负责人深有感触,“崇州坚持全域共治,坚持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与天府绿道建设结合,与中小河流生态修复结合,与黑臭水体专项整治结合,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哪里有问题需要解决,各级河长就奔向哪里。老百姓的新期待,已经成为河湖长制工作的最大推动力。
自2017年起,崇州市各乡镇落实专人对河渠进行日常保洁,同时聘请民间河长、小小河长、社会监督员等积极参与监督河(湖)长制工作推进情况。在他们看来,现在全市的河渠水质好多了,河边经常能够看到白鹭在悠闲地觅食。
只有先管好“盛水的盆”,才能管好“盆里的水”。这句话的背后,是崇州市启动“三图两线”绘制,加快推动水环境治理规范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探索。
崇州市坚持摸清底数打基础。已经完成全市45条主要河流和干、支渠地形图测绘,并把桤木河作为岸线划定试点,绘制完成“三图两线”,叠加排污口、污染源、断面水质、涉河跨河建筑等数据,为水污染治理、河道管理、综合执法等工作提供正确详尽、可靠精准、公开透明的基础信息。
此外,该市坚持厘清边界定职责。按照河长制“六大任务”要求,依据“三图两线”,制定“1+8+N”工作体系,制作“河长制”作战图,分层分类确定目标、明确重点、压实责任,促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标准统一、进度统一、方案统一、管理统一,推动“6个全”在崇州具体化。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崇州充分将智慧治理运用到实践之中。搭建智慧河长信息平台,推动图库一体化建设,加快实现流域治理信息化、智慧化。
C创新工作机制
打造依法治水崇州名片
去年“6·5世界环境日”来临前夕,崇州市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入驻该市河长制办公室挂牌,这也是全省首例法院将工作室设立在河长制办公室。崇州市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在崇州市河长制办公室设立工作室,标志着崇州市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成为崇州全面落实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又一新思路、新举措,成为河湖长制推进过程中诞生的“崇州名片”。河湖长制管理初步形成“河长+警长+法官”的工作新格局,这为破解水生态环境资源案件“立案难”“取证难”等问题提供有力的法律咨询保障,建立完善了与河湖长制职能发挥配套的水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制度,有效减少水生态环境受到损害和破坏。
其实,在全省水务系统,加强两法衔接,增强依法治水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崇州特色的靓丽名片。在相关专家学者看来,崇州市针对依法治河、从严治河中存在的法律专业能力不足、证据收集固定难等问题,把崇州市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引入河长制办公室,通过司法力量提前介入、专业介入,形成 “两长一官”(河长、警长、法官)的“两法”衔接新机制,是有效加快提升了依法治河湖的能力水平。
据了解,目前,崇州市已经建立了专业辅导机制,15名县级河长分别配备1名员额法官。同时,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对各级河长提供司法辅助,对行政执法证据收集、证据固定、刑事案件线索甄别提供司法建议和指导。还建立部门协同机制,以河长制办公室为平台,通过信息共享、线索双向移送、联合调查执法等方式,实现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和法院高效协同,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对接。去年,法官全程参与了77件涉水违法案件的立案查处。此外,建立以案普法机制已经成为“常态化”,坚持正向引导和警示教育相结合,通过公开巡回审理、网络直播、法官说法等方式,教育引导群众知边界、守底线、齐参与。
此外,为了更好地保护青山绿水,崇州市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创新推进“2+7+11”和“1+8”管理模式。制定了《河长制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完善了七项配套制度,出台了重点涉水行业的专项治理方案,涉及禽畜养殖、工业企业、农家乐、餐饮店、洗车场等各行各业。通过一年的探索,在2017年“2+7+11”管理模式的基础上,2018年进一步建立完善“1+8”管理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对部门和乡镇的考核办法、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及超标资金扣缴办法、日常巡查督办实施办法、一般和突发水环境污染问题处置流程。在河湖长制考核工作中创新式采用“月通报、季度考核、年终考评”的方式,对季度考核排名靠后的乡镇发放红黄牌,并由相关市级河长约谈排名靠后的乡镇党政负责人。
崇州市各乡镇(街道)在河长制管理工作中。不断摸索创新机制,扎实推行河长制管理。其中,经开区全面实行河渠管护网格化,将辖区河渠划分成单元网格,整合企业资源,配备网格员,形成“区中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管理模式。崇平镇探索创建了“五长共治全覆盖、五大行动齐动员、五项机制求实效”的“三五护航”工作法,形成了“镇村河长统筹引领、管护段长贯彻落实、效能队长全程跟进”的“五长共治”工作职责体系。燎原乡加强对村委会村民自治工作指导力度,利用村规民约,将耕保基金、粮食直补与河渠管护充分结合起来,奖惩逗硬,建立了河渠管护长效机制。崇轩 文/图
新闻推荐
市民在成都规划馆“三城三都”展区参观在成都规划馆二楼,一面照片墙非常醒目,上面不仅有火锅等成都各色美食,还有变脸等成都...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