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峰社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片工作实践与探讨

西南商报 2018-12-19 13:02 大字

壁峰社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片工作实践与探讨

□城厢镇 万千

一、实施背景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目前,全国种植面积约4.5亿亩,年产量近2亿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35%,全国约有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然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迅速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在现有国家粮食价格政策保障下,单一种植水稻效益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稻积极性,部分地区中低产稻田撂荒现象较为严重,稻田流转中“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比较突出。另外,由于生产方式粗放,化肥、农药使用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为此,近年来,农业部门支持部分适宜地区,在传统稻田养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取得了水稻稳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明显提高的可喜成果。目前,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得到了各方广泛认可,在全国迅速推广。

(一)发展历史

稻渔综合种养是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鱼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新模式。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陕西汉中和四川成都地区就有稻田养鱼记载。但千百年来,这种人放天养、自给自足的粗放生产模式只有在我国东南、西南、华南的丘陵山区缓慢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的逐步重视,稻田养鱼的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稻渔综合种养的新模式,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稻田养鱼得到了我国水产部门的高度重视。1954年,第四届全国水产工作会议号召在全国发展稻田养鱼。1958年,全国水产工作会议将稻田养鱼纳入农业规划,推动了我国稻田养鱼的迅速发展。至1959年,全国稻田养鱼面积超过66.67万公顷。但这一时期,稻田养鱼技术仍沿袭传统的粗放粗养的模式,单产和效益均较低。

2.技术形成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上世纪70年代,我国稻鱼共生理论体系不断完善。1981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倪达书研究员提出了“稻鱼共生”理论,促进了稻田养鱼技术向深度发展。1984年,原国家经委将“稻田养鱼”列入新技术开发项目,在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1987年,稻田养鱼技术推广纳入了国家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和国家农业重点推广计划。90年代末,农业部先后组织召开了5次全国稻田养鱼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这一时期,稻田养鱼技术不断完善,稻田养鱼由依靠稻田内天然饲料,发展到配合人工投喂饲料,单产水平大幅提高。1994年,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稻田养鱼面积达85万公顷。

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农业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1994年9月第三次全国稻田养鱼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吴亦侠指出:发展稻田养鱼不仅是一项新的生产技术措施,而且是农村中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既是抓“米袋子”,又是抓“菜篮子”,也是抓群众的“钱夹子”。同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农业部、水产部、水利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稻田养鱼,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意见》,促进了稻田养鱼的快速发展。养殖技术不断创新,单产水平持续提高,“千斤稻、百斤鱼”已形成一定规模。全国稻田成鱼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0Kg,较1994年水平翻了一番。到2000年,我国稻田养鱼发展到133.33万公顷,为世界上稻田养鱼规模最大的国家。

4.转型升级阶段(本世纪初至今)。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者对单位面积土地产出以及食品优质化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稻田养鱼技术,由于品种单一、经营分散、规模较小、效益较低,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发展一度处于减缓、甚至停滞倒退的状态。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后,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不断明确,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稻田规模经营成为可能。各地纷纷结合实际,在综合平衡水稻、水产、农民利益、生态环保等多面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大批以水稻生产为中心,以特种经济品种为主导,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百公顷甚至千公顷连片的稻渔综合种养典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形成了“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再次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

(二)主要特征

稻渔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稻田空间,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艺与农机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简易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使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协调共生,达到以渔养田、以渔促稻,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目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开展稻渔综合种养,能确保水稻稳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升稻米和水产品的品质,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对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稻田养殖相比,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突出了以粮为主。水稻成为发展的主角,提出了田间工程不得破坏稻田耕作层,工程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水稻种植穴数不减等技术要求。同时,积极发展有机稻,大幅度提升水稻收益,使水稻效益和水产效益达到平衡,从机制上确保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二是突出了生态优化。生态环保是绿色有机品牌建设的前提保障,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大幅度减少了农药和化肥使用,有效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通过与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有机生态产业的发展。三是突出了产业化发展。通过引进河蟹、小龙虾、中华鳖、泥鳅等名特优水产品种,带动稻田产业升级,促进了规模化经营;采用了“科、种、养、加、销”一体化现代经营模式,突出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为此,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农业厅关于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指导意见》(川农业函〔2017〕324号),文件指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要不断完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和技术,充分调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性,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扎实推进。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一要突出以粮为主、二要突出生态优化、三要突出产业化发展,要把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成‘养鱼稳粮工程’。到2020年底,全省新增稻渔综合种养100万亩,综合效益达到100亿元;全省稻田养鱼总面积达到500万亩,综合效益达到300亿元。”

为贯彻落实省上要求,成都市借鉴湖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稻田养鱼的经验,在实施现代渔业发展奖励补助项目的过程中,把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作为新的增长点。2013年9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13〕49号),文件明确表示“支持发展规模化稻田养鱼”。2015年2月,成都市财政局、成都市农业委员会配套出台了《关于修订〈成都市现代渔业发展奖励补助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成财农〔2015〕2号),文件规定了对规模化稻田综合种养项目的补助标准“连片实施稻田综合种养100亩以上,按照200元/亩补助,并从第2年开始连续3年给予100元/亩的基础设施维护费补助”。

2015年已在崇州、邛崃、新都、青白江、金堂等区(市)县连片规模化发展稻田综合种养0.08万公顷,实现了稻鱼共生、稻鱼双丰收;同年9月2日,成都市现代渔业稻田综合种养现场会在崇州市召开,市政府确定了到2017年,全市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0.67万公顷、实现增收3亿元以上的目标任务。为认真贯彻落实现场会精神,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都市2016年拟在彭州市、邛崃市、大邑县、新津县等14个区(市)县开展稻田综合种养项目及示范区建设0.29万公顷,其中青白江区力争到2017年新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0.67万公顷。按照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17年现代渔业稻田综合种养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我镇分解任务2500亩。综合实施条件和推进积极性等因素,决定在壁峰社区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片”建设,核心区为壁峰社区1、9、10、11、12、13、15组。

二、发展现状

自2015年开始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工作以来,壁峰社区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成立了成都市玉虹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由5人发展到200余人,截止2017年底,合作社总资产达400余万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100余亩,其中深水养殖区200余亩,稻田养殖区900余亩。同时带动周边村组发展稻渔面积200余亩,解决本村长期务工5人,临时用工50余人,合作社年均增收2000余元。

三、取得的成效

从实施效果上看,稻渔综合种养主要成效表现如下:一是实现了以渔促稻。充分利用渔业产业带动水稻产业升级,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促进了稻田流转和规模化生产,提升了水稻品质和效益,调动了农民种稻的积极性。二是实现了提质增效。由于大幅度地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促进了有机稻、有机鱼的生产,提升了产品质量,促进了品牌化经营,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三是实现了生态环保。通过建立稻-渔共生生态循环系统,提高了稻田中能量和物质循环再利用的效率,减少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稻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四是实现了保渔增收。充分利用稻田的坑沟、空隙带和冬闲田发展水产养殖,在当前水产养殖空间不断被挤压的情况下,开辟了一条保障水产品供给、发展水产养殖的新路。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居委会与合作社的关系尚未理顺,合作社管理架构有待进一步健全,生产管理团队工作效率偏低,市场分析能力不足,合作社财务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二是在产品包装和推广、品牌塑造、商标注册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三是职业经理人等各类人才匮乏;四是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等。

五、建议及措施

(一)抓好科学规划

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坚持“以粮为主,生态优先”的理念,因地制宜,科学编制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壁峰社区丰富的冬水田和低洼稻田资源,优化区域布局、整体成片推进,形成规模效应。

(二)抓好示范建设

选择积极性高、发展稻田养鱼有一定基础的村民小组,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和科技服务力度,结合高标准农田改造等项目,完善稻田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养殖设施设备。加强防洪能力建设,建立稻鱼、稻蛙、稻鳖、稻虾、稻鳅与经作结合模式示范片,强化示范引领,带动稻渔综合种养不断拓展深化。坚持典型引领,示范带动,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方式。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模式,积极推广应用。做好宣传发动,引导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扎实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快速健康发展。

(三)抓好品牌培育

加大对适合稻田养鱼的优质水稻品种和质优价高水产养殖品种的扶持力度,结合现代农业、渔业发展扶持政策,大力开展优良品种引进、示范、推广等工作。扶持和引导有实力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优质大米、水产品品牌,把稻渔共生“优质、生态、无农残”理念融合到品牌宣传、包装设计中,结合各类展会和推介会,重点利用我镇电子商务服务站阵地优势,提高稻渔共生产品知名度和稻田养鱼综合效益。

(四)抓好服务体系建设

尽快建立由水产、种植、农机、农艺、农经、农产品加工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技术协作组,指导解决产业间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生产和技术问题。利用各类培训,积极推广成功型稻田养殖的模式、技术和品种,把培训班办到村头、田头,帮助农民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稻田种养技术操作规程和先进技术。培训农户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性诱、灯诱等绿色防控产品防治水稻病虫害,建设稻渔综合种养与绿色防控融合的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加快面上推广。

(五)加强组织领导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举措纳入农业重点工作,并作为工作目标进行考核。

(六)加强投入支持

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现代农业发展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引导作用,创新投入机制,整合项目资金,多方鼓励各种资金参与,用于稻渔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良种补贴、种养技术模式探索和技术培训等。

新闻推荐

崇州元通千年小成都 清明上河图 院巷老生活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