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外语的别样研学游——把课堂搬到农场和山间 揭秘自然探寻历史

成都商报 2018-12-10 02:13 大字

日前,由成都商报·成都儿童团精心打造的“天府学堂·研学游”——成都石室外语学校主题专场课程开课。该校近千名孩子,前往青城山和崇州的生态农场,分别以“问道青城山”和“耕读在田间”为主题,开展为期1天的研学之旅。

第一天,孩子们问道青城,探索自然,研习道教文化,更上演小学生版“神农尝百草”,用脚步丈量触摸天府文化的乐观与包容。

第二天,孩子们行走于乡野,在没有围墙的“自然博物馆”,不仅与动物们亲密接触,还在实践中探寻关于“永续生活”的答案。与其说这是一堂研学课,不如把它看做探索循环和共生之道,了解人、自然、科学无限循环的别样旅程……

DAY.1成都娃娃问道青城山

上演小学生版“神农尝百草”

6日上午,百余成都石室外语学校六年级孩子齐聚青城,欢声笑语打破冬日山间宁静。

孩子们此次研学可都是带着任务而来,识别植物就是其中之一。“青城山有大概346种植物,是一个天然生物图书馆,通过寻找植物能挖掘孩子的探索能力,直观加深他们对植物的记忆。”负责此次研学游的导师介绍,让探索自然从实践开始,这也是研学的意义所在。

孩子们边走边听导师讲关于神农的传说以及青城山的道教文化,一边识别着植物,不时还用鼻子闻一闻采集的样本。恍惚间有种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成都娃辨“百草”的画面感。

在天然阁景点,好奇的孩子们指着凉亭问导师“为什么这个亭子有三层,而且山上很多东西都和‘三’有关?”导师解释,道教用“三”表示万物的生成。比如,道教的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这是告诉世人,面对世间万物,要有一颗包容之心,要乐观、积极的处事。而这,也是作为本次研学的另一亮点行程——通过传习道教文化,体会天府文化中的乐观与包容。

伴随研学后的拓展活动,一天的行程结束了。有孩子表示,这趟研学游,让自己感受到了成都人的乐观天性,感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包容——这也是天府文化进校园的另一体现,通过行走的课堂,让孩子在游玩中学习和进步。

DAY.2 把课堂搬到农场

让孩子在人田间地头探秘“永续生活”

什么是“朴门永续”?怎样才算是永续生活方式?7日 ,成都石室外语学校七年级11个班的孩子在崇州的生态农场开展了一场基于田园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探索,其中包括食物探索、自然工坊、旧物改造等很多有趣的体验环节。

“老师,为什么地里会有管子?”在农场生命实验室,地表露出的黄色波纹管引起孩子们注意。原来,以“朴门永续”作为核心理念设计的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最大不同,就是舍弃对农药化肥的使用,转而采用厨余堆肥等有机肥料。埋在地里的波纹管,就是农场的堆肥点之一。

随后,孩子们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对鱼菜共生系统进行了了解。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鱼菜共生是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太有科技感了,我爷爷喜欢养鱼,回家我就试着教爷爷制作一个简易版共生系统。”一位同学跃跃欲试。在总结分享会上,孩子们受到了更大启发:“不光是农业,我们平常的生活也可以做到‘永续’。除了厉行节约和环保之外,做好垃圾分类、旧物改造利用这些都是我们随手就可以做到的‘永续’生活方式。”

“研学不应该是走马观花地纯玩,而是寓教于乐,游玩是载体,重要的融入其中的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谈到此次研学游对孩子们的影响,老师们说,这一次主题研学游,从先导课到现场研学,再到最后的课程作业呈现,课程的主题贯穿于研学游的全过程,从理论到实践,不仅让孩子们学习了农场循环共生生态模式的相关知识,也让他们切身体会到自然永续的生活方式究竟该如何实现,这是孩子们参加这次研学最大的收获,也是研学游本身的意义所在。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王静 摄影 赖浩

新闻推荐

成都市“第二届公共文化服务超市”开张

稿件来源:左杉本报讯(记者左杉)11月24日,成都市“第二届公共文化服务超市”在成都文化馆正式开张。89家线下参展企业,带来...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