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元通清末民初“小成都”(上)

成都日报 2018-09-17 02:21 大字

汇江桥牌楼纹饰

永利桥

古镇老街

三江汇流元通塔

姚蕾 文/图

这个古镇还原汁原味地活着。4A级景区荣誉加身,但并没有火得一塌糊涂,反而毫不张扬地固守着乡愁,给人宁静。那些依然保存完好的院落、小巷、小青瓦建筑物,似乎印证了古镇人默默的坚守与奉献。从门窗缝里透出的生活气息,让人倍感温暖。

清末,崇州元通极盛,有“小成都”美誉。有人说,元通古镇有古建筑风貌,有水乡风韵,有有故事的庭院,少有能与之PK的。曾经的繁华安逸,消失的古桥老宅……你我虽没有亲身经历,透过眼前的一切,在重游“小成都”中感知那些人、那些事。

同上桥头频眺望

镇上的长寿街、麒麟街、半边街、东盛街、双凤街和增福街等,都是清末民初的建筑,挑出的灰色飞檐、高大的猫拱在青瓦屋顶之中隐约出现,暗红色的门板和灰色的石柱撑起了连排黄褐色木制门面。屋面高低起伏,两层屋檐有之,更有高大的弧形风火墙围成的院落间或在连排小青瓦房屋间,位列宽阔街面两侧。逢场赶集时,竹竿撑起的凉棚下堆着各式传统百货,还有特产小吃,以及各种活色生香的故事……

攀上古镇粮站的顶楼俯视,整个古镇沿江修建,沿线绵延约两公里,形似橄榄,古建筑保存完好,风火墙像列队的卫兵占据高处,把守户户居民赖以生存的居所,沿江的吊脚楼虽没了吊脚,但依江而建的气势依然让人感受洞穿古今的华丽…… “川西第一清明会”至今依然上演,更是古镇热闹繁华的延续。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南宋淳熙初10月,被任命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他曾感叹:“成都以名都乐国闻天下,予幸得至焉。”不到两年奉调回京,他取道郫县安德铺、沿元通至新津,乘船东下,沿途将所见所闻逐日记录编为《吴船录》。关于元通,范成大写道:“江水分流,滩声聒耳。人家悉有流渠修竹,易成幽趣。”这描写的就是上元、元通一带景象。而近代作家沈从文第一幅蜡笔画速写,配以的文字虽然不是写的元通,但更多人却拿来比拟元通:“全是吊脚楼!这里可惜写不出声音,多好听的声音!这时有摇橹唱歌声音,有水声,有吊脚楼人语声……还有我喊叫你的声音,你听不到,你听不到,我的人!”

光风霁月永利桥

古镇街道大部分沿江,长寿街位于泊江河、文井江交汇的西三角洲上,再往上便是味江河口。味江,传说蜀王出征凯旋,土人献壶浆,王令置酒水中,三军饮水皆醉。三江汇流处新建了高大的元通塔,靠近长寿街道有一永利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938年遭水冲垮后,按原址再建,三孔,桥面两侧雕造石栏柱,朝上游那面两桥墩上有石雕龙首、下游则是龙尾,河水猛涨时,如同两条龙穿行桥洞,威武前行,桥柱上分别雕刻有羊、狮子、蛇、仙桃、葡萄等。卢从云老人说,以前桥上还雕有海螺,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吹响海螺以示报警。让人纳闷的是,桥正中的长方形方框里本该有桥名,却空空如也。一说当地富人黄润生因修桥有功应署名为“润生大桥”,而老百姓却不接受,双方最后妥协,都不准写,空就空着吧。

过永利桥右拐沿江而下,半边街90号一栋中西交融的建筑很吸引人,屋顶是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匾额等风化很严重,匾额四个字:“光风霁月”,门框上镶嵌的对联已经被毁。据悉,这是当年法国人开办的当铺,现在已经成了民居。直走即新街、东盛街,转角遇到爱,东盛街48号两株孪生银杏依然茂盛,树径约需五人合抱,历经劫难,顽强生长。63号转拐入双凤街口,南北侧均有小巷将街区分为若干片区,小巷直通江边。从河边搬运来往船只的货物,居民下河洗刷、淘菜、纳凉……这些小巷就像一条条传输带,将奔腾的河流与忙碌的古街连接起来。

汇江夕照铁索桥

汇江桥曾经是川西有名的铁索桥,被誉为“川西第一铁索桥”,重修于光绪二年,桥长156米,横跨文井江。桥身三墩四孔,墩上均有桥亭,两端各一桥亭为三叠桥牌楼式,中脊歇山顶,上有飞禽走兽、戏剧人物。桥身两端有30米长的引桥,引桥端蹲石狮扎紧、固定钢绳,以承托桥绳上之路板,这让行在桥上的人、自行车、摩托车往来自如,少有晃荡的感觉。每年沿河举办传统的清明会,人涌如潮,货积如山,交易游玩,极尽场镇之享乐繁侈。

“岷江风浪走如雷,铁索桥横一道开。驱使鱼龙归海岛,好看云水映楼台。谁施砥柱回澜力,稳度高车驷马来。同上桥头频眺望,安危须仗出群才。”这是崇庆州知州沈恩培于光绪年间站在汇江桥上书写的元通,壮哉!黄昏落日,“汇江夕照”吸粉无数。

天下廊桥长此桥

90多岁高龄的吕国春老人凭借30年前的记忆绘出美丽的长寿桥,雄伟坚固,石雕精美,三叠廊桥,三座中桥亭,两桥头更有精致的桥牌坊。长寿桥原在长寿街上场口,在旧时通往怀远的交通大道上,横跨文井江,全长300米,桥廊99间,寓99长寿之意,是国内廊桥长度之最。“天下廊桥长此桥”虽有夸张之嫌,但溢美之词足见自豪。桥廊屋面泥塑戏剧人物花木鸟兽非常精美,造型别致,风格各异,但由于多数桥墩系木桩架成,难以经久耐用,到20世纪30年代末,桥西岸连续被洪水冲断,如今了无痕迹。消失的还有便元桥,原址在麒麟横街口,与长寿桥风格类似,规模略逊一筹。据卢从云老人讲,古镇仅大小廊桥就有11座,一村一平方公里就有4座,壮举也好,罕见也好,无不证实古镇水乡廊桥文化的厚重。

有桥就有码头,元通依水而筑,场镇就在汇江边上,因文井江、味江和泊江河在这里交汇而得名。昔日蜀中交通不便,作为川西动脉的汇江成就了元通水陆码头的繁华。据方志载,崇州大小支流纵横交错,历史上通航仅两段,元通即其一。从元通起航,经西河到新津龙王渡,然后入岷江,这段约30公里的航道作为重要水上交通,将本地土特产品如麻布、土烟、棕片等远销乐山、宜宾、泸州等地,又从外输入食盐、糖及日用百货等工业品。旧时元通每天至少有60艘船只在江面运行。民国《崇庆县志》记录当时盛况:“商贾殷阗,廛栉比,江中舳舻上下转运无歇。”那场景与同属于四川四大古镇的简阳石桥古镇码头相比,繁荣景象不相上下。

麒麟街繁华不落幕

古镇最为气派的麒麟街全长300余米,街面阔气,较周边场镇至少宽两倍,建筑物大部分是一楼一底,但有高大拱脊风火墙围着数座庞大院落散落各点,傲视古镇。配以挂在挑出横梁上的小红灯笼,走到这条街就好像渐入音乐会的高潮,从朴素无华的舒缓,到华丽篇章的高潮迭起。街道两侧各有5条小巷将街区分为若干片,南侧店后大都为四合院,与双凤街北侧大同小异,通向文井江古码头。沿着37号的小巷可通江边码头,传统式样的川西龙门子屹立码头边,巨大的皂角树树冠巨大,是当年船工、待渡者憩凉之所。

麒麟街60号天主教堂,也是古镇最值得关注的建筑,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九年,保存依然完整。光绪末年,乡村教堂面临冲击,但该教堂幸免于难,是清末民初中西文化碰撞的历史见证。在此过程中,元通百姓在天主教堂前建造街房,将原本由坝子出入的教堂围得水泄不通,仅由阴暗窄小的巷子出入,更少人干扰。经过古镇的保护性开发,而今教堂前面的民居全部拆除,留下宽阔的空坝,大门中西合璧,砖石结构五叠檐牌坊式,方柱,尖、弧顶结合,尖顶拱门等都为欧式形制,门柱上刻长长的对联,而后院则为一楼一底的川西风格的四合院,穿斗梁架,楼口设栏杆及转角木楼梯等。当川味遇到外来文化冲击,二者便拉锯般相互妥协,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独特建筑。

麒麟街再往南,就像渐渐走向繁华落幕。到增福横街22号,有百年历史的夏家茶楼喝杯茶吧,至今依然古井取水煮茶,在历经沧桑仍然保存完好的老建筑里闭目养神或谈天说地,一切都了然了……

新闻推荐

让每一份检察建议落地有声

8月29日,遂宁市船山区检察院进行检察建议公开宣告本报记者赵文文/图“下面,我宣布遂宁市船山区检察院首次检察建议公开...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