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四年 起于青城的蜀地民变

华西都市报 2018-08-30 04:14 大字

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均贫富口号。

王小波李顺起义。

历史小故事丛书《反青城》——王小波李顺起义。

更多人文历史,扫码上封面新闻看精彩视频。

□文/龚静染 绘图/罗乐

“青城县民王小波,聚徒众,起而为乱,谓众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这是《续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话。讲的是宋朝淳化年间,四川青城县一个叫王小波的人聚众起义,打出了均贫富的口号,作为农民起义的典型,它被写进了中学教材课本中。但在历史上,就事件规模和影响上它都不算最大的,只是因为“均贫富”这一斗争纲领的鲜明与尖锐,反映了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经济矛盾而名留史册。

王小波是青城县土锅村的村民,也有人说他应该叫王小皤。宋祈在《宋景文公笔记》中曾说:“蜀人谓老为皤,取皤皤黄发义。后有贼王小皤作乱,今国史乃作小波,非是。”范成大在《吴船录》中也说:“蜀中称尊老者为波,祖及外祖皆曰波。”后来陆游在文中也把王小波写成王小皤,因为他在蜀州(今四川崇州)待过很多年,且对青城一带方言颇为熟悉。古诗中有“鬓发尽皤然”,如果按此意,王小波可能是个头发花白、年纪不小的人,而非青壮年。但此说是否可靠,并无确切证据,只是说明王小波乃民间小民,姓名只在口头称呼,可能存在讹误。其实,依这个说法,笔者倒是认为“王小伯”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在四川把伯念bo,有尊敬之意,同王小波在行帮中的辈分和名望有关。而“皤”的字义难免深奥,恐怕只有书香门第的人才会取。

群起为乱土狭民稠耕稼不足以给

王小波的生平不详,文献几无记述,只知道他是个茶贩,在青城县一带贩茶为生。过去,青城一带是四川产茶区,守在藏羌通道上,茶业的采摘和贩售两旺,为蜀地榷税之富源。但“淳化间,王小波李顺因贩茶失业,遂为大盗。”他为什么会“贩茶失业”呢?这就要说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

大宋建国后,财政归于一统,朝廷金库虚亏,急欲填补。“国家平孟氏之乱,成都府库之物悉载归于内府”,指的是平定后蜀孟昶后,水路皆运,将四川的银库尽归中央。不仅如此,淳化年间朝廷又设置“博买务”,即对茶叶实行专卖,垄断茶叶贸易,禁止自由买卖。苏辙在《论蜀茶五害状》中说得非常清楚:“臣闻五代之际,孟氏窃据蜀土,国用褊狭,始有榷茶之法。及艺祖(即宋太祖)平蜀之后,放罢一切横敛,茶遂无禁,民间便之。其后淳化之间,牟利之臣始议掊取,大盗王小波、李顺等因贩茶失职,穷为剽劫。”这段话是说在五代蜀主孟昶王朝结束后,茶农曾经有一段自由贸易的时间;然而淳化之后,就又开始横征暴敛,有了“博买务”,本来活跃的民间交易便告中止,农、商皆为之所伤,这就是“贩茶失业”的原因。

“蜀地土狭民稠,耕稼不足以给,由是群众起而为乱。”失业后的王小波没有出路,当时又遇到淳化四年(993)的大旱,民不聊生,才刚刚建立三十多年的宋朝就不安定了。也就在这一年,王小波聚众举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小波李顺起义”。

实际上,王小波李顺起义的背后并不仅仅是茶贩失业造反,背后还有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

起义不久王小波被冷箭射中前额

起义初期,王小波一振臂而应者云集。战事发展迅猛,很快就攻占青城、邛崃、崇州一带的地盘,“贫民多来附者,遂攻掠邛、蜀诸县。”在这个过程中,义军最大的收获是攻占了相隔百里外的彭山县,杀死了县令齐元振。这个齐元振曾经被称为是“清白强干”的清官,朝廷还曾经“赐玺书奖谕”他。但是,齐元振是不是个清官呢?王小波就要证明此人的虚伪和无耻,所以在抄了他的家后,“散其金帛”,并且干了一件羞辱齐元振的事:“剖元振腹,实以钱刀,盖恶其诛求之无厌也。”

但王小波在起义不久就受重伤,那是在淳化四年(993)十二月,义军在离青城县接壤的江原县(今崇州江原乡)与官军激战,王小波被冷箭射中了前额,不久死去。但王小波的功劳很大,从寥寥数百人发展到上万人,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宋史》中记载:“小波党与裁百人,州县失于备御,故所在蜂起,至万余人。”

他死后,众人就推他的妻弟李顺来做义军领袖。当时民间有个传说,说是宋灭蜀后,有天早晨在成都摩诃池旁,有人看见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留了一片纸条,上面写的是“国中义士,为我养之”。弃婴为“锦箱锦衾”所覆,人们便猜测这一定是出于宫中,于是有人就收养了他,而他就是李顺,意即李顺是皇室遗孤,是带着复辟蜀王使命而来的。

攻克成都李顺称﹃大蜀王﹄

李顺的生平也略,但他曾经主持过都江堰二郎神的祠祀活动,后来北宋名臣程琳就以蜀中多淫祠,迷信盛行,认为这是真正的祸端。所以他请求朝廷坚决取缔,说“李顺由此而起,今锄其根本,且使蜀中数十年无恙”,这也多少反映了乱世之中的诡异。但李顺这人很有号召力,敢作敢当,做事颇具魄力,当上领袖之后“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以在他接替王小波后不久,“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义军势如破竹,攻下邛、蜀二郡,又占领永康军、双流、新津、温江、郫县等地。淳化五年(994)正月,李顺军攻克成都府,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称大蜀王,年号应运。此时李顺军已有数十万人,他们的脸上都刺有“应运雄军”四字。应运军勇往直前,锐不可挡,又分兵把东至巫峡、北抵剑关、南至嘉州的大片州县悉数拿下,四川的大片地区也为李顺掌控。

此时的大宋王朝早已是惊恐万分,宋太宗令身边重臣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俾聊举于军师,务速令于平荡”。王继恩随即率领大军从剑门入川,步步为营,将颓势一步步扳回,毕竟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义军与之作战还是要稍逊一筹。到当年四月,王继恩军连破剑州、绵州、阆州、巴州等重要关口,李顺的北路防线几乎全线失陷,东路也相继被突破,成都呈合围之势。到五月初,成都即被王继恩攻陷,李顺建立的大蜀国仅仅只存在了不到5个月就告覆灭。

这里有个插曲。王继恩占领成都后,就开始居功自傲,大肆享乐,“继恩握重兵,久留成都,转饷不给,专以饮宴为务,每出入,前后奏音乐,又令骑兵执博局、横枰自随,威振郡县,仆使辈用事恣横,纵所部剽掠子女金帛。”王继恩的所作所为全都传到了京都,皇帝非常生气,就派人去限制他的权力。后来有个叫韩拱辰的人上言,说王继恩立了大功,应该给予重奖。皇帝听后大怒,认为其人在妖言惑众,将此人重处之,“杖脊黥面,配崖州”。可以看出大宋王朝对政权的稳定看得非常之重,不能容忍疏忽大意。

成都之战,据《宋朝事实》载:“宋军破贼兵十余万,斩首三万级,俘获李顺及伪官甚众。”《东都事略》也载:“破贼十万,遂克成都,李顺之党并伏诛”。不仅如此,宋军还捕获了李顺的八员干将,在送往京都的途中杀害。但李顺却没有找到,他在哪里呢?这就产生了两种说法,一说是李顺已经战死;一说是李顺还活着。前一种由于没有发现李顺的尸首,缺乏证据,无法断定,而后一种的可能性有多大,也仅仅为推测。参加了围剿、任西川转运使的工部郎中刘锡就说:“李顺力屈势穷,藏于群寇,乱兵所害,横尸莫知,既免载于槛车,亦幸逃于枭首。”他认为在混战之中被杀或者侥幸逃脱都是可能的。

李顺逃亡之谜

陆游就认为李顺是逃走了的,且在《老学庵笔记》中讲得颇为离奇和精彩:在宋军围城之时,李顺见势不妙,就赶紧召来数千僧人念经祈祷,又招来儿童数千,全部削发,穿上僧衣。“晡后,分东西两门出。出尽,顺亦不知所在,盖自髡而遁矣”,也就说李顺是乘着天微微亮,装成和尚逃走了。后来宋兵抓住过几个长相像李顺的人,但都证明是误杀,此后数十年间,李顺的神秘消失让朝廷始终觉得没有抓住“枭首”而耿耿于怀。

那么,李顺到底逃到哪里去了呢?传说很多。如陆游就说“顺逃至荆渚,入一僧寺”,也就是在湖北荆州当了和尚。但有个高僧很快就识破了他,便对他说,此地不可留,快快走吧,如果你今年不死,就还会有几十年的寿命。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讲得更为离奇,说在仁宗景祐年间,有人发现李顺出现在了广州,被巡检使臣陈文琏捕获,后被押送到京城审讯,得出的结论是此人才是潜藏多年的李顺。但问题就来了,朝廷不是对广众说李顺早被斩首了,而居然又出现了,岂不贻笑天下?所以朝廷只好悄悄处死了这个老李顺,秘不传外。但如果这两个传说是真的,那么李顺就在成都之战后又活了数十年,具备了一部小说的传奇。

但真实的情况是,成都失陷后,李顺余部在张余带领下,沿岷江而下向川南、川东方向突围,也先后攻克过嘉州、泸州、渝州、涪州、万州等地。但毕竟是孤军奋战,至道二年(995),张余在嘉州被俘,即告掀动大宋淳化年间的农民起义彻底失败。而个别零星的人马可能就隐入了山林或荒蛮之地,如《至道云南录》就说“蜀贼李顺既平,余党窜入云南”。

王小波李顺起义之后,对王朝的震动很大,宋太宗表示要“改弦更张,永鉴前弊”,禁止“管榷之吏,惟用刻削之功”,以消除民怨。但更怕再生乱,“川峡诸州自李顺叛后,增屯兵”,以增加防卫,巩固边防。但在绍兴二年(1132)福建建州茶贩范汝为,淳熙二年(1175)湖北荆南茶贩赖文政又先后揭竿而起,说明宋代茶商茶农赋役深重,反映的社会矛盾更为集中,民间的疾苦并未得到真正改变。而青城茶贩王小波李顺因为喊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其声音响彻历史,前鉴古人,后启来者。

新闻推荐

高温有收敛了?四川12市州将迎强降雨,但多地仍有高温

不过,还是有好几个地方一大早就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哦,请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据各地气象台早间发布的消息,预计今天白天:...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