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洪武南藏》到《水浒叶子》

四川日报 2018-07-04 06:24 大字

《水浒叶子》。

《洪武南藏》。

《华阳国志》。

四川省图书馆:馆藏珍宝让人眼花缭乱

泛黄的书页中,一幅精美的木刻版画“玄奘译经图”让人过目不忘……6月15日,记者在四川省图书馆见到了其镇馆之宝《洪武南藏》。

建馆于1912年的四川省图书馆,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馆藏古籍及线装文献约65万册,其中善本古籍就有6万余册。在这些古籍中,不乏极具价值的稀世孤本、珍本,其中达6000余卷之多的《洪武南藏》,就是流传至今仅存之孤本。

在省图书馆研究馆员王嘉陵带领下,记者探访部分省图珍藏的古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报记者吴梦琳/文郝飞/图

珍宝

《洪武南藏》

看点

来之不易,存世仅此一部,第一次把凡人像画在佛经上

省图的“镇馆之宝”,便是大名鼎鼎的《洪武南藏》。《洪武南藏》又名《初刻南藏》,是明代刻造的三部官版中最初的版本。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敕令于京师应天府(今南京)蒋山寺刊刻,历时近30年,至洪武三十一年才刻完。“刻完不久,就遭火焚毁了,连刻板也被烧毁了。”王嘉陵说,《洪武南藏》共有6065卷,省图馆藏虽然不完整,但这也是《洪武南藏》流传至今唯一一部了。

《洪武南藏》入库省图,充满曲折。王嘉陵介绍,省图馆藏的《洪武南藏》,原藏于今天的成都崇州上古寺,在那里尘封了几百年。这部书被发现,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一些高校、科研机构西迁到了四川,有学者四处寻访民间的善本古籍,就找到了这部经书,并鉴定其为《洪武南藏》初刻版。

“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当地缺乏管理条件,上报省上后,决定由省图接收保管。”王嘉陵说,当时,省图派了2辆卡车才将这部书全部运回馆来。

衡量古籍价值的标准,主要包括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等,能够从众多馆藏古籍中“脱颖而出”,被誉为“镇馆之宝”,《洪武南藏》自然在这几点标准上都堪称“佼佼者”。

记者在省图看到了《洪武南藏》其中一卷,除了经文之外,内插有木刻版画“玄奘译经图”一帧。画面由三部分构成:玄奘法师坐于书案前,两侧各有一名法师,都在译经,身后是山水屏风,构图巧妙,肃穆庄严。其中一和尚大约译到精妙之处,欢喜得抓耳挠腮。“在此之前,佛经中的图画,都是佛像图,《洪武南藏》首次将凡间人物(和尚)画在经书中。”王嘉陵说。

珍宝

《华阳国志》

看点

中国首部地方志,展现古代西南风物,揭秘一千多年前西南各地产茶情况等

除了《洪武南藏》外,另一部省图看家宝,当属明嘉靖刻本《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由东晋常璩撰写,是中国第一部地方志。如今流传下来的《华阳国志》虽多,但省图所藏是目前所能找到的年代最早的版本,全国仅存两部,另一部在国家图书馆。

“省图所藏《华阳国志》,共有11卷,虽然残缺了一卷,但从品相和完整程度上来说,这一套应该更优。所幸两馆所藏的互补,恰好可成完本。”王嘉陵说。

记者看到,省图馆藏《华阳国志》保存较完好,字迹清秀明晰。王嘉陵介绍,“华阳”即“华山以南”,包括如今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多地,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生态、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记载,是中国最早记述地域最广的地方志,使后世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古代西南地区的风貌,为研究古代西南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如今四川人爱喝茶,茶馆文化十分盛行,实际上,在《华阳国志》中,就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年前西南各地出产茶叶情况。

珍宝

陈老莲

《水浒叶子》

看点

由文化大家李一氓捐赠,采用“金镶玉装”的方式进行了重装

在省图所藏珍贵古籍中,有一本装帧精致的初刻版陈老莲所绘的《水浒叶子》,入编《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正是文化大家李一氓捐赠给四川的。

“叶子,是当时一种行酒令的纸牌。”王嘉陵说,“水浒叶子”即绘着水浒人物的古代纸牌,画家陈老莲在明代很有名,以画人物见长,尤其是这套水浒人物图,更是广泛流传,影响甚广。

记者看到,陈老莲共绘水浒人物40人,一人一画,均为白描,但运笔有力,人物栩栩如生,宋江领袖群伦,林冲威风凛凛,可谓出神入化、气象万千。

王嘉陵介绍,这本书如今藏于省图,还颇有些故事。“上世纪70年代末,这本书被广东省藏书家王贵忱所藏,经过对比,版本比国图所藏的更优,为了让这本书能够出版惠及更多人,王贵忱便将其转交给李一氓,嘱其将此书整理出版。”王嘉陵说,情系家乡的李一氓,在晚年时,把余下的毕生所藏全部捐赠给了四川,其中就包括这本《水浒叶子》。这本《水浒叶子》采用“金镶玉装”的方式进行了重装。

新闻推荐

因暴雨成都周边多条高速关闭,解除时间待定

雨中交警赤脚指挥交通四川在线消息(记者付真卿)7月2日,四川多地出现暴雨天气,四川省公安厅高速交警一支队连续发布消息称,成...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