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藤编终成器 材料供应待解决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6-12 07:05 大字

怀远藤编比赛。(图片据崇州在线)

吴瑞辉采集青藤。

藤编制作。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正午的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崇州市鸡冠山乡的原始森林里却难得漏下几缕阳光,层层叠叠的植被贪婪地争着这些光热。

“才一年没进山,这条采药、采藤的小径就又被野蒿淹没了。”6月5日,琉璃村的村民吴瑞辉拿着砍刀在前面开路,她要找的是青藤——做藤具的上好原料。如今采的人少了,野藤比以前多了。由于原材料的限制,怀远镇的藤具企业不得不大量依赖进口藤。

手艺代代相传

史书记载:“三国时,蜀有汉原(即怀远,古称汉原郡)工匠马氏,以山藤泡而亮之,高山翠竹阴干为架,细密绕为成型,以土法熏蒸,色乘金黄,形似龙榻。初为自娱之用,后邻人知之,以为巧,纷纷钱币货之,随入市为业。”

1800年后,怀远的子孙仍以藤具为重要收入来源。怀远藤编协会会长李志辉介绍,他们60后、70后的创业者,都是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中长大,晚上睡醒一觉了,发现父母还在编,几乎没有刻意学习,就掌握了技术要领。

初中毕业后,田里的农活已经干不来,藤编至少还能谋生。但有段时间,禁止家庭作坊从事手工生产,变通的办法就是每个月给大队交30月钱。而当时一把藤椅才赚2-3元钱,一天最多做一把,相当于2/3的时间是白做的。

但即便如此,藤编匠人也很珍惜这个机会。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部门采购办公用品,很喜欢这种冬暖夏凉的椅子。后来实行市场经济,不仅本地的藤编贸易活跃起来,一些匠人还挑着十多把椅子,走上一天弯弯曲曲的小路,家境允许的,就买一辆永久牌加重自行车,到成都的青羊宫去卖,到了温江,还要在渡口乘船。

“当时的青羊宫有个车站,人流多、商贸繁荣。连那里的板床旅店都常常爆满,一个床位2元钱,一张通铺挤的都是生意人。当时的流动商贩总少不了被工商税务的盘问,那时没料到自己的事业会得到如今当地领导的高度重视。”李志辉说,由于藤编全靠手工,难以量产,自始至终都是中高档消费。市场有了仿藤编而造的塑料凉椅,但由于质量完全不同,手工天然藤椅没有收到冲击。

由于与可拆装的现代工艺和现代设计相融合,如今的藤编既被酒店、茶楼钟爱,又以繁多的款式进入寻常百姓家。

本地藤材难供给

李志辉很小的时候,父母便从鸡冠山乡琉璃村的杨安祥(吴瑞辉丈夫)那里买藤材。山里的村民种不了水稻,常常要靠卖藤条换的钱买米。每年7、8月份是上山砍藤条最适合的季节,蛇不怎么出来了,草也有所倒伏,藤条更容易被发现,但仍然抵不住旱蚂蟥的进攻,吴瑞辉的手上很多伤口都是拜其所赐。

一根藤能在草丛里蔓延上百米,为了灵活方便,吴瑞辉仅戴一只手套,一边从荆棘杂草中把藤条理出来,一边把须根等砍掉。早上一早出门,中午在山里吃饭,太阳快下山才回家。之后,把藤条蒸软、拉皮、晒干,一斤新鲜的藤条只能出大概三两干藤条。以前每斤卖0.7元,如今虽卖到了十多元一斤,但随着老一代采藤人退出,年轻人多不愿吃这碗辛苦饭。

不仅是数量,在质量上,本地藤的节疤多、粗细不均匀,一根青藤,能用来编座背的粗细适宜且均匀的部分只有1/3。但青藤也有自身优势,那便是韧性特别好,且有自然光泽,不需上漆,用得越久,包浆会使其光亮更加柔润,编织藤椅的座面等“面子”部位时,本地藤还不能被取代。

自从1999年从广东商人那里买到进口藤之后,如今,怀远镇藤编企业大部分的原材料都是进口自越南、马来西亚的玛瑙藤、粉藤等。随着藤编家具越来越受欢迎,材料价格也水涨船高,有段时间达到5万元-6万元/吨。

人工繁育藤材

为了防止原料断货给产业带来致命打击,怀远镇的藤编匠人未雨绸缪,开始尝试人工繁育。

早在2013年,李志辉的弟弟李建康便开始从云南等地陆续引种一些热带、亚热带地区棕榈科的藤。但没想到近百亩几万株的藤,在2015年那场几十年不遇的霜冻中惨遭打击,存活的不到1/3,如今有3米-4米高。去年,李建康又引种一种多功能的藤,叶子可喂牛、熟化之后也可做草编,茎则可以用于藤编。

除此之外,本地的八月瓜藤、青藤和山叶兰,李建康也有培育。今后将建一所300亩的大棚,小苗子能够在大棚里过冬。

“已和一些科研专家建立了合作,由其采集样本,通过实验改变基因性状,不仅能适应当地气候环境,还能提高韧性、光滑度等。虽然刚刚起步,但有望在几年内,选育出符合需求的新品种。”李建康介绍,本地藤材的价格也会不断上涨,届时也许会有更多村民乐于进山采藤。

新闻推荐

拓展国际“朋友圈”创新“展会+产业”发展模式

成都国际家居设计周上“蘑菇小镇”受关注。国际级设计大师与“蓉漂”设计师交流。第十九届成都家具展6日开幕,成都国...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