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乡村绿道建设的“崇州范例”竹编、林盘彰显当地文化特色

华西都市报 2018-05-27 02:04 大字

成都乡村绿道建设的“崇州范例” 作为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无疑是最受关注的热议话题。在成都,乡村绿道与川西林盘建设,正逐步成为成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5月26日,成都市召开全市乡村绿道和川西林盘建设现场推进会。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此次推进会共走访调研了崇州的凡朴生活圈、桤木河湿地公园、道明竹艺村、天府良仓四处点位。会议现场,各区市县就乡村绿道、川西林盘建设作了经验分享。

绿道建设 社会资本占比重

在乡村绿道建设上,如何在保证景观化前提下突出功能性与经济性?崇州市给出了一份“崇州范例”。

游客们走在桤木河湿地公园中可发现,周围景观大致维持了原生态的川西林盘风貌,行走绿道上,除了能看见坐落于林盘间的原始民居,还可在企业打造的驿站型共享空间中稍作休息。

在乡村绿道和川西林盘建设培育上,崇州始终以“多改少拆”为建设理念,最大程度保护了原生态环境,留下原住房和原住民。将林盘、绿道作为产业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企业新业态,推动借景造势,以景兴业。

据了解,在总投资达7.67亿元的崇州市湿地公园及绿道建设中,政府投资仅占2.53亿,社会投资达5.14亿元,占据总投资的67%,远高于政府投资。

“按照‘一脉两轴三环五带\’的体系,依托现有道路,绿道不仅串联了产业、林盘以及景区,还将当地特有民俗文化融入建设中。”崇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总规划达895公里的崇州绿道已建成164公里,在建100公里。因地制宜林盘聚落建设结合地域特色

遵循“多改少拆”的建设理念,在川西林盘聚落建设中,同样彰显了当地地域文化特色。

在道明镇竹艺村的规划建设中,项目开发方首先抓住了当地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以文创为特色,将看似普通的竹艺手法融入整个村落的产业开发中。为其量身设计的“竹里建筑”,荣获了多项建筑大奖,俨然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地”。

诗人马嘶是竹艺村的新村民之一,在竹艺村改造后来到当地,将一所旧民居改造成三径书院,同时开始了新一轮的文创工作。得益于竹艺村的地理优势和人文优势,每逢周末,都会有人慕名驱车至此。“初期投入并不大,重要的是后期运营,现在已经可以做到收支平衡。”马嘶告诉记者。

川西林盘该如何建设?马嘶有自己的理解:“首先是要回归乡村,保留原有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在不破坏的基础上进行修复改建。”同时,林盘聚落发展要因地制宜,要与当地的特色文化结合,避免同质化。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罗田怡

新闻推荐

6月底前完成清查建库工作

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普查工作,26日,生态环境部第二次...

崇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