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最美乡村路”见证川渝兄弟情

四川日报 2018-05-09 06:02 大字

对话人

单士兵 重庆日报评论员

刘志杰 四川日报评论员

川渝山水相连,人情相通,让援建更显长久而细腻

川渝两地同根同源、同心同德的情谊将永续不断

重庆与崇州的深情牵手,可以视为川渝携手发展的一面镜子

刘志杰:每年3-5月的崇州,一条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公路”的道路旁总是春花烂漫,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这条路叫“重庆路”,是重庆援建崇州灾区时修建的。如今,这条路不仅成为连接众多知名景点、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黄金走廊”,更是成为了川渝之间的一条情感联结纽带。在崇州,像这样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援建成果还有很多。

单士兵:自古“川渝一家亲”,就是两地情感关系最直白也最深刻的表达。何谓“家人”“亲人”?在大灾大难面前,呈现怎样的情感和姿态,或许就是最好的回答。汶川地震,震恸中国。在地动山摇之后,重庆星夜驰援灾区,随后又担负起援建受灾市崇州的重任。真挚的情感是这样表达的——“重庆有40个区(市)县,崇州市好比是第41个,而且是老幺,更受宠爱”;庄严的责任是这样承诺的——“重庆举全市之力,全力以赴做好对口援建各项工作”。如今,崇州人民医院被点赞为“50年不落后”,重庆的医疗、教育、测绘、工程行业的专家们持续不断为崇州提供技术智力支持,崇州来渝招商的旅游、环保、商贸、农业等项目也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刘志杰:的确,巴山蜀水,千年情缘。崇州原名崇庆,与重庆读音相近;川渝山水相连,人情相通,也让援建更显长久而细腻。比如,来自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对怀远藤编产业的结对帮扶,用新理念让这个古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新生”。产业结对、家庭结亲……类似这样全方位的帮扶,其影响早已超越了灾后重建的短短几年时间。

单士兵:人才的支持,产业的扶持,项目的带动,文化的影响,让重庆援建崇州从“输血”到“造血”,从帮扶到融合,处处饱含深情、体现良苦用心,真正体现了“川渝一家、手足情深”的意蕴。重庆人民把“爱”绣在崇州大地上,崇州人民则在重庆江北鸿恩寺森林公园建起了一座典雅精致、寓意深远的感恩亭。“鸿恩感恩,崇州重庆”,这无疑是“川渝一家亲”极具标识性的文化符号,寓示着川渝两地同根同源、同心同德的情谊将永续不断。

刘志杰:亭心一汪清泉涌,两地情缘续不断。这份情谊,助崇州化危为机、凤凰涅槃;这份情谊,同样会帮助崇州在新时代书写发展振兴的新篇章。

单士兵:世间最无价的,是真情。巴蜀文化割不断,川渝亲情割不断。重庆对崇州进行对口援建,在川渝两地人民心中,最值得珍惜与固化的,就是这个“情”字。带着深厚情谊的援建,就绝不会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强调为灾区注入新的发展元素,生成新的创新创造力量。重庆对崇州的援建援助,重庆与崇州的深情牵手,可以视为川渝携手发展的一面镜子,有助于凝聚起两地协同发展的强大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尤其在共建“成渝城市群”的时代语境下,更需要两地携手合作,找出情感联结的最大公约数,找准两地发展的利益共同点,坚持互惠互利,坚定抱团发展,在思路、资源、平台上实现相融相通,唯如此,重庆与崇州乃至川渝两地才能在新时代共同驶向发展共赢的成功彼岸。

新闻推荐

中央美院传统工艺工作站落户成都

昨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与中央美术学院签订《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合作协议》,中央美术学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落户崇州,这是四川省第一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双方将就城市的可持续发...

崇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崇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