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元通场赶“清明会”是朋友们例行的聚会
○喻 磊
其实,清明不光是怀旧的时节,也是不负春光、欣赏美景的时候。同时,也是农资买卖准备春耕春播的时节。一年一度的清明会就在这川西坝子的元通场的河坝里闹腾开来。每年这个时候,三五好友,诸如陈锦、袁蓉荪等便邀约前去采采风,凑个热闹,也算是朋友们例行的聚会。
看元通镇的全貌,粮站的屋顶是最佳的位置,视野极其开阔,整个元通的“江山胜形”尽收眼底:青瓦连片,麒麟街熙来攘往,文锦江绕镇逶迤东去,细雨飘洒、远山含黛,恰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文锦江、味江、泊河江在元通汇流,形成三江汇流之势,河道宽阔,便于通航,又由于它地处川西平原的富庶之地,更契合古人择水而居的智慧。
说起元通,它曾经是岷江上游的重要航道,这段航道从元通起航,顺着崇州境内的西河到新津的龙王渡,然后汇入岷江,这一段航道是崇州的重要水上交通。正因如此,元通成为上联下接的物资集散地,市井繁华,生意兴隆,由此,不知成就了多少富商巨贾。1950年后,由于公路运输的便捷,水运业便淡出“江湖”,江面无舟,少了渲染离愁别绪、寄寓思乡愁苦的意象与场景,心中不觉欠缺点什么难以排遣。元通最早见于文字记载当追溯至东晋时期,其建置已有1650多年,不过当初名非元通,而为水渠乡,而元通称谓之由来,光绪三年的《崇庆州志》曾有记载,意为与古寺有关。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有圆通寺始建于水渠乡,又由于此地居水陆要冲,僧侣商贾云集,买卖居家渐聚于此而繁华起来,有“良田数万亩,烟火数千家”之说。到清代便在此兴场建镇,便以寺名为场名即园通。其后,在民国时期称元通,20世纪40年代改为元通镇,意寓兴业经商“圆和通顺”。
走进元通场, 麒麟街是最为热闹的一条街,店铺林立,人声鼎沸。往南看,目光所触及最显眼的是弓形风火墙的店铺,这就是当地有名的罗氏老宅,里面天井里有一中西合璧式的龙门,龙门上有一石刻联:竖起楼台遮日御,打开门弟看风潮。横额:是一洞天。其二楼的门窗饰品均为雕花镂空雕刻,并有走马转角楼,栏杆为美人靠,可见当年主人生活的新潮与时尚,富足而优雅。罗宅后来作了供销社的仓库,堆积不少货物而显得幽暗,年久失修而破败萧条。如今,罗宅修葺一新,后院直到江边被辟为茶园,成为了游人游览与休闲之所。在元通还有不少这样富足的家族,如麒麟街的黄家,永利桥边的陈家,增福街的王家等等。而今,精明的元通人再次看到了商机,将这些宅院修旧如旧,以供游人凭吊。与此相同的还有广东会馆、天主堂等。每逢年节,广东会馆还有川剧在此万年台演出。
从增福街、麒麟街到双凤街,都可以步行下到文锦江边堡坎之下。每年的清明节都要在沿江河坝上举办三天盛大的物资交易会,俗称“清明会”,这种习俗据传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此时,雨季尚未来临,河水舒缓,从上游拦河之后,河滩露出几千平方米来,百姓在此搭台,吃喝玩乐及生意买卖应有尽有。从江的对岸往河坝上看,人潮涌动,货积如山,如宋人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一般。
搭台的自然还有草台班子,戏台子极为简陋,倒还是像模像样,幕布之后,演员们的吃喝拉撒均在后台,生活的艰辛不言而喻。不过,演员们台上扮演的却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是拥有目光与掌声的“角儿”。戏一开演,就如同戏里的人物一般,忘却了生活中所有的不快。金鼓击节,唱腔高亢,生活中的巨大落差、喜怒哀乐,胸中郁闷,只有用这高腔才能吼得出来……
新闻推荐
23个国家、1500家中外企业带着上万种农产品来到“家门口”如何观展?农博会展期为4月25~28日,成都农博会组委会还将门票送到“家门口”,市民可在主城区的100家红旗连锁门店领取门票。同时,成都农博会...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