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崇州市 锦城以西“明日之城·翡翠之城” 是距天府广场最近的郊区新城 规划建设4条地铁线

成都晚报 2018-01-10 10:12 大字

崇州市委书记赵浩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主任赵 炜

解读崇州市

最新规划

两脉

历史文化主脉

自然生态主脉

两轴

成温邛城市发展轴

龙门山前旅游发展轴

两核

南园北镇两个增长引擎。其中,南园是成都西向发展第一郊区新城;北镇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古镇群。

总体目标

生态宜居的现代田园城市典范

城市性质

成都市饮用水源涵养区

国家大数据产业基地

天府康养旅游集聚区

天府古镇文化核心区

城市规模

至202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为7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为4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7%

至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为80万人,城镇常住人口为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9%

城市形象

明日之城·翡翠之城

空间布局

山地生态涵养区

康养旅游集聚区

现代农业功能区

城市功能核心区

崇州市毗邻“中心城”,衔接“大青城”,位于都江堰精华灌区,是距天府广场最近的郊区新城。崇州市内4300年历史的双河、紫竹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时代相同。在成都建设现代化新天府的新征程上,崇州市这座千年古城未来将如何发展?成都晚报特邀崇州市委书记赵浩宇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主任赵炜对崇州市最新规划进行了解读。

建设“明日之城·翡翠之城” 未来距中心城区仅30分钟车程

据崇州市委书记赵浩宇介绍,崇州市围绕“产业新城·品质崇州”发展定位和生态宜居的现代田园城市典范发展目标,确立了发展现代产业实现民共富、建设现代城市实现民共享、创造现代生活实现民共乐的城市发展策略,以山地生态涵养区、康养旅游集聚区、现代农业功能区、城市功能核心区建设为抓手,突出“大生态、大康养、大数据、大智造”支撑,奋力把崇州市建设成为一座生态与产业相得益彰,城市与生活完美融合的“明日之城·翡翠之城”。

何谓“明日之城·翡翠之城”?赵浩宇表示,“明日之城”有几个原则:减少市中心拥堵、增加交通运输方式、增加城市植被绿化。它的内涵包含4个维度:人口在50万到100万之间;距离大学城、国际机场等约半小时车程;房价和物价低廉;环境宜人,生态宜居。“目前,崇州有70万人口,未来规划人口83万;离天府广场、国际机场、大学城均30分钟车程;房价、物价比成都中心城区便宜;山清水秀、宜业宜居宜游;崇州市的天然禀赋非常切合‘明日之城\’的理念、原则和内涵,所以将‘明日之城\’确定为崇州的城市品牌形象。”

之于“翡翠之城”,是因为崇州市的天然本底就像一块“翡翠”。崇州市将构建“一环两轴三廊、四区八核多点”的城市景观格局。

一环:环城生态景观带。

两轴:城市特色人文景观轴。

三廊:以西河、黑石河、羊马河为依托的自然景观生态廊道。

四区:古城文化景观区、现代都市景观区、城市生活景观区、城市产业景观区。

八核:以中央公园为主的城市中心景观核心、以罨画池公园为主的古城景观核心、以城北湿地生态植物园为主的门户景观核心、以南部新城体育公园为主的景观核心、以大数据产业园为主的明湖景观核心、以廊桥为主的滨江景观核心、以羊马河湿地公园为主的景观核心、以工业遗址公园为主的景观核心。

多点:多个城市景观节点。

构建4大主体功能区 未来将有4条地铁线路

在空间布局上,崇州市将全市划分为山地生态涵养区、康养旅游服务业集聚区、现代农业功能区、城市功能核心区4大功能区。

山地生态涵养区:面积约354平方公里,涉及2个乡镇,是龙门山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功能区定位为成都市饮用水源涵养区,区域生物多样性宝库。整合鞍子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大熊猫“爱情走廊”,打造“岷山晴雪、茂林镜湖”的秀美森林景观。下一步,将整合鞍子河自然保护区、鸡冠山森林公园等区域,规划建设278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

康养旅游集聚区:规划面积约341平方公里,涉及街子、元通等9个乡镇,包括古镇金三角、无根山城市森林公园在内的坝区和丘区。到2020年,将全面达到“中国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游客接待量由当前的1000万人次/年提升至2000万人次/年,年旅游综合收入由当前的15亿元提升至100亿元。到2025年,创建成功国家AAAAA级景区,打造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现代农业功能区:面积约270平方公里,涉及桤泉、白头等11个乡镇,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示范区。下一步将深入推进“功能区+平台公司+共营制”,加快“七网”配套工程建设,健全六要素,重点发展“两高一中”,建设“一心三区、四核多基地”的优质粮油产业集聚区,构建优质粮油产业生态圈。

城市功能核心区:面积约124平方公里,含崇阳街道、羊马镇和大划镇。该功能定位为国家大数据产业基地、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宜居宜业郊区新城,以西河为线,串联城市中央森林公园、羊马湿地、罨画池公园等绿珠,形成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翡翠之城,打造“四季罨画、智慧崇州”的城市名片。同时,崇州市规划建设了“三高八快”高快速路网、五纵九横的市域干线公路网,和成都中心城区实现了无缝对接,已进入成都中心城区半小时经济圈。未来,地铁4号线、地铁12号线和地铁13号线将经过崇州市城区;14号线连接沙渠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在三江镇设站,与地铁12号线进行交通转换。结合绿道和旅游交通布局,还将设旅游轨道交通,采用有轨电车和空轨方式将元通、怀远、三郎至街子串成环线。

定位“产业新城·品质崇州” 建成西部著名康养旅游胜地

在空间结构上,崇州市将着力打造“两核两轴两脉”。“两核”即形成“南园北镇”两个增长引擎。“南园”是南部生态田园、智能制造产业园、优质粮油产业园、物流园、职教园、人才家园等组成的综合园区;“北镇”是以街子、三郎、怀远、元通为核心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古镇群。“两轴”为成温邛城市发展轴、龙门山前旅游发展轴。“两脉”包括沿西河的蜀州历史文化主脉,沿桤木河的龙门山-无根山-坝区自然生态主脉。

赵浩宇表示,崇州的城市定位是“产业新城·品质崇州”。其中,“产业”是支撑,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大生态、大康养、大数据、大智造”。

“大生态”具体来说就是,要继续保护好龙门山、无根山、白塔湖、李家岩水库、文井江、黑石河以及羊马湿地、桤木河湿地等“两山两湖十河两湿地”山清水秀的生态本底,森林覆盖率保持45%以上。大力建设天府绿道,以绿道为经线,把城市、乡村、景区连接起来,给市民更多、质量更好的绿色休闲空间,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常态。

“大康养”重点发展森林康养、古镇医养、山水怡养3个方面,加快地中海俱乐部、百悦·元通天府水乡、德仁堂小镇、希尔顿度假酒店等重大项目建设,加速健全医疗、酒店、体育等8类要素,把崇州建成西部著名康养旅游胜地。

“大数据”是崇州市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经济的代表。崇州市是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即将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示范基地,目前正在开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产业基础设施布局。

在“大智造”方面,崇州市通过市场换产业、数据驱动产业,引进了北大科技园、中兴通讯、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等大数据企业平台院校来崇州市投资创业;引进了索菲亚、尚品宅配等工业4.0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落户崇州市;促进了全友、明珠等本土企业占领行业价值链高端,成为全国最有竞争力的家具企业。

专家

访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山地城乡规划学会

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主任

赵 炜

新时代

“明日之城”

从2013年开始,赵炜就参与了崇州的规划。他认为,确定区域的主体功能分区,有利于这个区域构建产业生态、城市乡村治理模式,从而提升这个区域的绿色发展能级。

“明日之城”是一个对未来城市规划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法国城市规划学者提出。它体现的是现代时尚与社会公正、生态绿色与优雅宜居的统一。在赵炜看来,崇州有天府之国最富魅力的生活方式,有处在新经济前沿的大数据产业基础,能延续天府文化的核心价值,能开拓绿色发展与智慧建设的新前沿,加上崇州的区位交通、生态本底的助力,崇州是新时代成都最具想象力的“明日之城”。

崇州青山绿水,田园古镇珠玉般散落在城市乡村。它传承了古蜀州历史文脉,积淀了天府文明的精粹。现在,崇州的绿色产业正风生水起,与历史和生态交相辉映,具备生态宜居现代田园城市的一切美感元素,像美玉般温润精致。

成都晚报记者 林姝霏

图片由崇州市提供

新闻推荐

践行治本安全观|与父亲再次相见 彼此隔着墓碑......

2018年元旦前夕,在离监探亲的申请书上,四川省崇州监狱服刑人员陈某写下了三个心愿:第一个是到学校接儿子放学,陪儿子看一场电影;第二个是去父亲的坟前烧一炷香、给父亲磕个头;第三个是好好陪陪自己的家...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