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国标 擦亮“通江银耳”金字招牌
“井”字型摆放的段木。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都 文/图
3月11日,刘桂华所在的巴中市通江县某银耳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里,工人们正在用电钻给处理好的段木按照规范进行打孔,以便给段木接入银耳菌种。刘桂华告诉记者,惊蛰至春分期间,是通江银耳接种菌种的“黄金时期”。
当天,省食用菌研究所、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召开食用菌技术培训会,指导当地特色食用菌生产管理。
“这项国家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提升通江银耳的品质和产量是吸引我来学习和参会的地方。”会上,来自通江县另一家银耳生产龙头企业的90后代表刘容说。
刘容口中的国家标准是指《段木银耳耳棒生产规范》(下文简称“《规范》”),对《规范》的宣讲与解读是本次培训会的重点内容之一。省食用菌研究所博士许瀛引介绍,四川通江、福建古田等地区为银耳传统主产区,分别以段木银耳和代料银耳两种栽培模式为主。
2017年,由省食用菌所主持,通江银耳所和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协作,联合申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规范》立项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1年3月正式批准发布《规范》国家标准,并于2021年7月1日实施。
在刘桂华的生产基地里,段木以“井”字型方式整齐排列,工人们将银耳菌种接入打好的接种孔中,填满,压实。“这都是严格按照《规范》里的要求进行。”刘桂华介绍,每根段木为1米,电钻打接种孔的孔径为1.6厘米至1.8厘米,孔深为1厘米至1.2厘米,孔间距为8厘米,行间距为 6 厘米,呈“品”字型排列。“这样可最大程度的利用段木,而且精确用种量。”
“从段木准备、架晒,到接种准备,再到接种,最后到发菌,通江银耳的生产正在越来越科学和规范。”通江银耳所推广研究员赵树海告诉记者,《规范》规定了段木银耳耳棒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场地要求、生产流程、生产管理等,适用于段木银耳耳棒规范化生产。
2021年,通江银耳栽培种用量达160万袋,产量(干品)为78万斤,综合总产值达18亿元。通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填补了段木银耳国家标准空白,有利于规范和推动以通江银耳为代表的段木银耳生产,从而为市场提供更多高端段木银耳产品。
新闻推荐
发展冰雪旅游,做强红色旅游巴中文旅产业释放新引力春节期间,不少游客来到川陕苏区王坪景区回顾红色历史。张干摄“...
通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