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党支部“党建+科技”撬动扶贫产业大发展

消费质量报 2021-03-19 01:39 大字

近年来,巴中市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党支部紧紧围绕“围绕产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支部党建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带领农民发展特色扶贫产业。结合通江县银耳生产传统优势与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技术优势,以“党政发动、行业推动、企业带动、品牌拉动、科技促动”为目标,坚持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脱贫增收。

党建助力银耳产业发展

巴中市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党支部重点以“三会一课”、专题会议、培训会、党建活动等为抓手,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品牌树在产业链”的工作思路,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结合该所的扶贫帮扶和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等工作重点,加大理论联系实际,以驻村帮扶队、一对一结对帮扶、生产督查等多种形式,把将政策法规和党的十九大的政治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及时地向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宣讲,加强热点难点问题舆论引导,在强化引导上下功夫,保持始终与广大农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鲜明政治本色。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切实把党支部打造成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2020年,该县银耳菌种用量(标准袋、下同)达到152万袋(瓶),与2019年持平;木耳用种量820万袋,比2019年增长40%;生产香菇1810万袋,同比增加30%;另外还生产平菇、灵芝、羊肚菌等其他食用菌500万袋;招商引进的四川芊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春在工业园区建设日产6万袋海鲜菇生产基地生产车间基本建成已正式投产,日产能30吨(鲜菇);银耳产业在2020年实现了量的突破,也实现了种类上的突破,形成了以通江银耳为代表的特色食用菌组团发展。全县银耳产业生产种植重点乡镇已有21个,专业村40个,专业合作社78个。2020年全县仅接种银耳菌种1000袋以上生产户达到了200户以上,用种量达到55万袋,占全县银耳总用种量的36%,其中3000袋以上的达到52户。全县段木银耳产量达390吨(干品),产值达10亿元,同比增长20%;全县木耳、香菇产量已分别达到60万斤、80万斤,产值实现了稳定增长。

科技研发取得较大突破

巴中市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银耳科研工作始终摆在重要位置,激发银耳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科技支撑基础。

利用银耳废旧耳棒生料和熟料再利用技术种植代料木耳、猴头菇及大球盖菇、竹荪等,2018年在陈河乡西浴溪村建成了20余亩废旧银耳棒生产代料黑木耳示范基地,经测算,亩产值达4万元以上,亩净利润在1.5万元左右,而且黑木耳在夏季收获后又继续种植水稻,开创了通江黑木耳与水稻的轮作种植模式,是一项值得推广的节本降耗增效新技术,2020年主推的“打时间差,利用空闲耳堂种植羊肚菌的银耳——羊肚菌模式”在全县推广,种植面积达2000亩以上,每亩纯收入达40000元以上;以半坑式等新型生产技术引进创新示范顺利开展并获得成功。

该所通过努力,由巴中市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牵头与省农科院土肥所联合起草的以通江银耳为特色的段木银耳标准制定《段木银耳耳棒生产规范》被全国银耳标准化工作组列入国家标准委2018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计划编号:20180671-T-442),已进入复审阶段即将发布;“品通江银耳、享绿色天珍”广告在中央电视台14个频道滚动播出,极大地提升了通江银耳的影响力和美誉度;2020年,通江银耳被认定为四川省通江县通江银耳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其品牌价值评估中达到40.41亿元。记者白煌

新闻推荐

四川集中组织20架专机免费送农民工返岗

四川集中组织20架专机免费送农民工返岗2月20日,巴中市通江县,外出农民工在扫码上车。通江县开展农民工返岗“春风行动...

通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