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易地搬迁 搬出稳稳的幸福
谭坪村跃进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 通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程聪 本报记者 张立峰
今年初,省政府发布通知,同意通江等31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通江从此告别贫困,大步奔向小康。
作为革命老区巴中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区之一,通江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很重,让贫困户住进新房,实现安居梦,是通江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搬迁入住后,村民们的生活怎么样了?5月初,记者前往该县的部分地方进行了采访调查。
创新搬迁模式让村民搬得出
蓝天白云下,群山环抱间,61套新楼房在绿树花丛掩映中错落有致,平直整洁的水泥路面直通院户,房前屋后的中药材、猕猴桃、小青菜、家禽等长势喜人……这是位于通江县毛浴镇干溪村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看着排水工程、入户道路、广场、村级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的新居,从5公里外的土坯房搬来的村民赵永镜脸上满是笑容:“这里平整、亮敞,邻居多,而且互帮互助,比起以前那山沟沟里自己单家吊户不知要强上好多倍。”
资金从何来?原来的山林、土地咋办?搬去了,生活有没有着落?搬了,生活条件怎样?……这是村民普遍担心的问题。
“通江在执行国家政策上不打任何折扣。”通江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国家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只需自筹几千元就能搬进新房,完全搬得起。而且,通江县强化项目整合,将各类涉农资金整合打捆投入到安置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公共服务等项目上,切实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项目资金需求。
在诺水河镇柳林村,三社村民朱以清在自家林地里给中药材除草,这块2亩多的林地是采取林地互换方式,分配给他的。“有土地,搬过来心里才踏实。”朱以清说。
柳林村村支书卢兴军介绍,林地互换是指把聚居点附近闲置了两年以上的撂荒地、无力耕种和多余的土地通过村社与搬迁户的林地等量互换,让入住的搬迁户在聚居点附近都有两亩土地耕种。
据了解,通江在易地搬迁过程中用活政策,通过整合土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项目增加用地面积,实现占补平衡,解决安置区项目用地指标;通过群众间承包地调换、土地流转、“一事一议”等解决安置区项目建设用地;通过开通易地扶贫搬迁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对需要调整规划的及时调整,对应减免的规费全部减免,全力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用地需求。
发展“五园经济”群众有收入住得稳
5月8日,记者来到通江县烟溪乡罗张窝村看到,村民正对房前屋后栽植的农作物进行灌溉。村支书何光奇介绍,罗张窝村是脱贫摘帽村,全村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发展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等致富项目,通过多种模式将农家庭院“方寸地”变成致富“增收园”。
什么是“五园经济”?通江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园经济”是以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为目标,大力发展在聚居点等房屋周围以菜园、果园、药材园、养殖园、加工园为主的“五园”经济,创新探索出一条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的新路子。
“我做梦都没想到,我家房前屋后以前杂草丛生,现在居然变成了1亩果园,既可以自己吃,又可以卖成钱。”通江县铁佛镇观山坪村二社贫困户何正强说。观山坪村是林业站的联系点,林业站充分利用贫困户房前屋后闲置土地,整体规划布局,每户落实一名技术指导员跟踪作业,每社落实一名党员带头示范,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栽植。“引导贫困户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栽植果树,风险小、收益快,足不出户、增收致富,是助推脱贫攻坚的好路子。”观山坪村第一书记何新银说。
在发展“五园经济”的同时,通江还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技术、品牌、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实行“一户一方案”“一园一特色”,做到“门前有菜园,屋后有果园,套种建药园,突出特色养殖园,联户建加工园”,实现了长短结合,降低风险,收益大幅度增加。
目前,通江全县已有3680 户 贫 困 户 建 成 菜 园3500余个、药园1200余个、果园2200余个、养殖园3500余个、加工园600余个,确保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 5000元以上。
新闻推荐
□蒲苇鹦鸽嘴的田园诗画颤动在心底的是蜜饯跳跃在琴弦上的是生活的苦与乐绽放在农家女脸上的是山里红噙在嘴里的,是五...
通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