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产业扶贫 产业对路子 脱贫有法子

巴中日报 2020-03-30 07:27 大字

春回大地,草木发新枝。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有增收产业、收入稳定达标,巴中市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一线,处处可见人勤春早景象,不断掀起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热潮。发展“五小经济园”门前地变成增收园房前屋后零散不成规模的一亩三分地能干什么?近年来,巴中市把目光聚集在村民的“巴掌地”上,坚持“区域、流域、全域”布局,围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倡导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发展“五小经济园”(小禽园、小菜园、小药园、小茶园、小鱼塘)等庭院经济,融入区域优势农业生产的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产业扶贫效果,充实大家的“钱袋子”。“我们村大部分土地都流转了,家里还有一些零散的土地,荒着挺可惜。”在通江县杨柏镇沙泥坪村,贫困户余显霖把屋后水源条件好的地方,挖成了小鱼塘。如今绿色生态食品受青睐,他经常跑到山坡上割青草喂鱼,还把两亩多残次林整理出来,种上青花椒,“我还打理了半亩菜园子,养了一窝鸡,一年能卖四五千元。加上今年青花椒要投产了,收入一万多元没问题。”余显霖说,别看“五小经济园”小,但种养技术有人带,销路有干部帮忙找,大家都特别有信心。放眼全市,像余显霖这样的贫困户有很多,他们把自家院子当成“增收园”,让方寸之地变成增收之所,成为撬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新支点。“在农村,几乎每家都有庭院,特别是这些年易地扶贫搬迁后,为每户村民都规划了菜园子,发展‘五小经济园’很受老百姓欢迎。”市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说。完善带贫机制贫困群众稳赚钱随着气温回升,南江县赶场镇齐坪村百亩多地里,羊肚菌迎来丰收。“我们这个合作社由10个村民入股,其中有一半是贫困户现金入股,还有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该村党支部书记岳勇先介绍,近几年,当地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的方式,让自己的腰包鼓了起来。“我家土地有一半多流转给了合作社,一亩300元租金,加上平时在产业园打零工,一年能挣到五六千元钱。”村民杜兰说。齐坪村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全村288户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便有71户。没有主导产业,群众增收致富就只能是空谈。近年来,齐坪村因地制宜,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羊肚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去年我们羊肚菌产业收入将近30万元,今年扩大规模,大概有40多万元收入。”羊肚菌产业园业主岳锦国说,合作社采取“333”分红机制,即收益的三分之一给贫困户分红,三分之一属于村集体经济,还有三分之一属于全村村民。目前,齐坪村通过羊肚菌产业带动50余户200余人发展产业。接下来,该村将按照“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户均1亩发动群众种植羊肚菌,真正实现户户有增收产业。齐坪村是巴中市完善带贫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让贫困户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巴中市将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业主+贫困户”等组织方式,完善“持有资产+保底收益+效益分红”的联动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分享更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本报记者何欢)

新闻推荐

巴中市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七场新闻发布会 疫情拐点尚未到来 坚决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

本报记者李建军3月2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巴中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七场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疫情防控工作进...

通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