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票证时代”

达州新报 2019-11-01 00:48 大字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达城市民与全国老百姓一样经历了那段计划经济凭票购物时期,包括国家发行的粮票、布票,各地方政府印发的肉票、油票、米面票、糖票和煤票等。

粮票与布票

粮票分全国粮票、各省地方粮票和部队军用粮票,全国粮票可全国通用,各省地方粮票只能在本省内通用,若出差出省还需本单位出证明到粮食部门兑换成全国粮票。全国粮票单位有1两、2两、4两、半斤、1斤、3斤、5斤等。四川粮票有1两、2两、半斤、1斤、2斤、5斤等。

1953年我国对布匹购销实行统一管理后发放了布票,较早的布票叫“棉布购买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部门印发,布票单位有1寸、2寸、半尺、1尺、2尺、5尺、10 尺等。

各类号票五花八门

家住达城小北街,现年68岁的肖大爷说:“虽然已过去几十年,但现在还有部分号票保留在家中作个纪念,那是一段忘不了的历史。"他说,那时达城居民除国家发放的粮票、布票外,本地粮食部门、糖业烟酒部门、食品公司、蔬菜公司和煤建公司还发放了许多号票和购物小本。

记者在肖大爷家里看到,有当时达县市粮食局发的“包切面附券"号票,每张单位250克,票面还注明:粮票券买当月有效字样。有1977年达县市购粮券、粗粮票和细粮票。有达县市粮油公司发的“达县市居民粮油供应证"。达县市糖酒公司发的“食糖票"。四川省盐业公司达县分公司发的“达县地区购盐票",达县市蔬菜水产公司发的“达县市付食品票"等,各类号票五花八门。

原在达城凤凰粮店工作过的王世容老人说,由于这些票票上印有数字,所以达城市民也称这些小票票为号票,当时发的一版号票要管一年,每人每月食油只有4两,肉半斤。每月初,只要那个部门一公布几号票买啥物品,大人小孩就排成长龙争先购买。购米、购菜、购煤等,每买一次工作人员还要在购物小本上填写购买的时间和数量并加盖经办人的私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内大部分居民家里没安自来水,在老城区的老车坝、马蹄街、大北街、荷叶街、翠屏路、箭亭子、文华街、大西街等街口还设有自来水供应站,凭每张2分钱的水票购买一挑水。

号票帮助跳出“农门"

知青想跳出“农门",一是进厂当工人,二就是当兵。当过知青的张大爷说,1969年3月他落户到通江县某公社当知青,由于与一位大队干部的女儿小娟同年同月,所以相处甚好。那时农村没有电,夜晚只能用煤油灯照明,洗衣物也没洗衣粉和肥皂香皂,全靠用皂角洗涤。大爷说,当年回家过年时用父母的副食品号票买了两块香皂、两块达县市肥皂厂生产的“战斗"牌肥皂和一瓶花露水、一块小方格手绢,回乡后悄悄送给小娟,喜得小娟感激不尽,经常在闺蜜面前掏出手绢显摆说:“这帕帕是用香皂洗的,还洒了花露水,你们闻看看香不香。"引得闺蜜们羡慕不已。

还有一次,张大爷把因母亲生病返城后带回两瓶紧缺的煤油和一只小巧的电筒送给小娟说:“有煤油你们家可以不打黑摸了,这小电筒也会给你带来光明,以后还请你到我们城里住高楼大厦,享受电灯电话。"说得小娟满脸通红羞涩地说:“知青哥哥你说话一定要算数哦。"边说边用小电筒在大爷脸上摇晃。这些久远的记忆在张大爷的心里一直保存着。除了一种说不清的情愫,还有对那个时代的怀念。

后来,张大爷在小娟父亲的帮助下,1971年5月如愿进了一家国营企业当了工人。

布票粮票牵线收获爱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街上大多数市民穿着都是蓝、灰、黑和军绿色服装,若有人能穿上时兴的的确良料子服装一定会惹来众多艳羡的目光,很多爱美的年轻妹子都梦寐以求盼有一条漂亮的的确良裙子。

现年66岁原在达县地区棉纺织染厂工作的王大妈在一次老友聚会中开玩笑说,她就是被老伴用两条漂亮的裙子和布票“骗"到手的。大妈说,1971年被召进厂后,工友们都公认她是厂花,年轻美貌又能歌善舞,厂领导、车间领导找人提亲的不少,有位厂领导还私下许诺只要能和他儿子谈朋友,事成后一定将她从细纱车间调到后勤办公室工作。当年与王大妈同在厂宣传队的江大爷除经常关心大妈外,在大妈22岁生日那天像变戏法似的从挂包里拿出两条漂亮并不同颜色的的确良裙子来,在女友们的羡慕和赞许声中喜得大妈既高兴又不好意思。大妈说,裙子是江大爷托在广州的一位亲戚专门给她买的。后来,在当年腊月二十二日那天,江大爷又将家里所有的布票全部“贡献"出来给大妈家每人做了一件新衣服过年,一段佳缘就这样成了。

家住大北街的彭大爷说,他中专毕业后分到本地一家大型钢铁企业工作,在车间一线工作的职工分工种每月定量从31斤至45斤,干部和后勤工作的职工每月定量只有27斤或31斤。他原在后勤搞统计报表工作,一米七的个子,体重近130斤,30来斤的定量对他来说根本不够,后来申请下车间,每月定量40多斤,月月有剩余。说来也有缘,在后勤几次都没谈上对象的他,在车间结识了一位看仪表的女工友,便每月将节余的定量换成粮票送给家住万源乡下的女友家,赢得了女友全家的好感,两年后二人结为夫妻。大爷说,当时的粮票很宝贵,附近农村的老乡还将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和蔬菜拿出来换粮票,还有部分工友用钱买粮票寄回家。若有职工调动工作到外地,除办理户口迁移外,还要到粮食部门办理粮食关系转移手续,否则,在新单位将无法解决吃饭问题。

票证消失更应提倡节俭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物质也渐渐丰富起来,各种号票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九十年代后期“票证年代"正式宣告结束。

“现在回忆起当年凭票购物的往事,翻看家中还珍藏下来的部分号票和票证,真是感慨万千,回味无穷。"家住荷叶街的刘大爷说,一张号票一个故事,也是一段历史,它见证了我们这代人当时的生活状况。现在,家家丰衣足食,不愁吃不愁穿,但有个别人玩奢华,事事搞攀比,上千元的席桌吃不完就倒掉,各种名牌衣服穿个新就丢掉,见到这些很是痛心。大爷说:“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我要用这些号票的故事教育启迪子孙们生活一定要节俭,不要忘了曾经的艰难生活。"

(本报特约记者 赵明阳)

新闻推荐

巴中猕猴桃获 首届四川猕猴桃品鉴会“红肉组”银奖

(记者李俊如)10月15日至16日,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全省猕猴桃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交流培训暨首届四川猕猴桃品鉴会在成都召开...

通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通江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