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探索 打开更大想象空间

四川日报 2019-04-13 06:48 大字

做深加工 农产品变身护肤品

通江银耳向面膜行业进军

附加值将提高5倍左

本报讯(记者史晓露)4月12日,巴中市通江县工业园区内,通江县首个银耳面膜生产加工线正式投产,这是当地延长通江银耳产业链、进行深加工的又一探索。

记者在生产车间内看到,通江银耳经过熬制、提取、配料、灌装、包装等一道道自动化工序后,最终变成了一片片包装好的面膜。

通江是“中国银耳之乡”,通江银耳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色优势农产品为何要进军护肤品领域?“长期以来通江只卖银耳初级产品,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不高,通江银耳面临‘有牌无量’、缺乏高端深加工产品的发展困境。”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推进工作组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以前该县银耳产量仅占全国银耳总产量的0.3%,做大做强通江银耳产业,必须延伸产业链条。

从2016年起,当地一些银耳生产经营企业便开始研发银耳饮料、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产品。通江县裕德源润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彬介绍,今年2月,该公司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证,3月通过面膜产品备案审核,如今正式推出银耳面膜产品。

“由卖银耳到卖银耳面膜,产品附加值将提高5倍左右。”陈彬表示。近年来,当地建立“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江裕德源与基地周边200余户耳农签订生产技术免费帮扶及收购协议。“去年,我们对耳农的银耳收购价是660元/公斤,如果未来市场反应良好,将会有更充分的利润空间让利于农户。”陈彬说。

为了解决通江银耳有品牌无产量的困局,近年来,通江县实施“银耳产业倍增计划”,政府在购买菌种、建设耳堂、银耳保险方面给予耳农一系列补助,农户种植银耳积极性高涨。今年,全县有60%以上的乡镇发展银耳产业,银耳菌种用量达150万袋(瓶),比去年增加了42万袋(瓶)。

今年,通江县陈河乡老鹰嘴村村民任健扩大了银耳种植规模。“现在既有政策支持,又有风险防控,银耳面膜上市后,会带动银耳的销量和价格。”任健信心满满地说。

“不过,银耳面膜能否受市场青睐还有待观察。”陈彬介绍,目前该公司能日产3万片面膜,前期计划日产1万片,“后续是否扩产还要看市场反馈。”

生产提效 人工撒播变无人机直播

川农大研发无人机水稻直播技术

每亩播种仅需5分钟

本报讯(张超记者文莎)4月9日,在雅安市雨城区对岩镇,一架无人机缓缓升空,围绕数亩水田飞行。

“这是进行改良后的第三代无人机,实际操作,10多分钟便可将眼前的稻田播种完毕。”现场,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老师伍志军正看着电脑,不断调整无人机的各项参数。“此次试飞,是为了测试无人机对坡度变化的适应性。”

不久前,伍志军团队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泗溪镇成功进行了无人机水稻直播,“当地气温较高,产两季稻,水稻播种不久后便出苗,从现场情况来看,播种密度、出苗率都和预计的相差无几。”

记者了解到,2016年,伍志军团队便致力于无人机水稻直播技术的研发,先后解决了无人机播种的几大难题。

“无人机播种的难点在于撒播器的结构,要克服自然条件的影响,精确掌握撒播种子的密度,并让其正常生长,才算是成功。”伍志军说,鉴于此,团队采用“倒推”的方式调整撒播器参数,例如,一亩水稻预计产量为600公斤,那么就从产量匹配出有效穗,精确到每平方米,然后推算出所需要产出的水稻株数,以此来调整撒播器的参数,保证其均匀性。

解决了均匀性问题,还有一个难题。在四川,除成都平原外,大部分属丘陵地区,高度的不断变化导致很难控制密度。“这就要求对无人机的技术进行提升。”伍志军团队与省内一家专业公司合作,研发出适合丘陵地区播种的无人机。记者在试验现场看到,目前团队使用的无人机在程序设定后,可智能筛选路线,调节飞行高度和撒播速度,从而进行播种。

2018年,伍志军团队基本解决了从“撒下去”到“长出来”整个过程中的难题,经测算,试验水稻每亩产量约550公斤,超过全省亩均产量。

与此同时,效率也提升不少。人工撒播每亩约耗时1.5小时,采用无人机直播每亩仅需 5分钟,且更加精准。

目前,四川农业大学无人机水稻直播技术已获得两项国家专利。眼下,伍志军团队正在为明年全面推广做准备。

新闻推荐

“刀笔乾坤” 五人版画欣赏

中国版画源自于殷商甲骨文、远古陶器彩绘等,近代鲁迅先生开启了新兴木刻版画。在四川,成都唐墓出土了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

通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