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作产业“唱响”增收富民曲

巴中日报 2019-01-15 08:51 大字

本报记者李俊如

这几天,平昌县驷马镇五峰村里非常热闹,200多亩的蔬菜基地里人声鼎沸,村民们正忙着收获花菜。产业大道上,近十个村民正在装车。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村民脸上乐开了花。

五峰村的蔬菜产业丰收,仅仅是巴中市发展经作产业的一个生动缩影。抓好农业经济作物发展,是促进巴中市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门路。市农业局统计,2018年,全市新建经作产业基地17.43万亩。其中,新建茶叶基地8.13万亩、改造3.1万亩;新建草本中药材基地6.1万亩,商品蔬菜基地2.4万亩(其中高山蔬菜0.65万亩),新建食用菌基地0.8万亩。全市经作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态。

做实产业规模全市累计建成经济作物产业基地125.1万亩

隆冬的通江县空山镇龙池村,1000亩的蔬菜基地绿油油的一片。1月9日下午,村民们忙着把脸盆大的包包菜砍下运到公路上装车。除了包包菜,龙池村还依托空山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建成标准化甘蓝生产基地1000余亩。

从最初的几十亩到现在的上千亩,龙池村的蔬菜基地规模越做越大。不仅是龙池村,2018年,全市在通江县、南江县新建高山蔬菜基地0.65万亩。近年来,巴中市坚持建管并重、三产配套,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产品结构,全市经济作物基地不断壮大。据统计,截止2018年底,全市累计建成经济作物产业基地125.1万亩,其中茶叶29.3万亩、中药材34.7万亩、商品蔬菜20万亩、食用菌8.1万亩、优质水果33万亩,经济作物总产量126.7万吨,总产值112.3亿元,经济作物实现人均助农增收142元。

强化科技支撑开展栽培加工生产等技术培训2000人次

病虫害严重、产量低,一直是巴中市银耳传统栽培法的缺陷。如何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又避免病虫害?从事银耳栽培生产近二十年的张德品对银耳栽培新方法进行了探究,不仅使产量和产值比传统段木栽培高出1.5倍,还能节约近1.5倍的木材。该项创新荣获2017年度巴中市专利实施与产业化奖三等奖,并在广元、旺苍等地推广运用。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加快巴中市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支撑。为此,2018年巴中市主要从健全标准体系、广泛科技合作、加强技术服务等方面来提升全市经作产业科技水平。

在健全标准体系方面,巴中市坚持以标准化支持产业化,起草完成《巴中云顶绿茶加工技术规程》;将通江银耳为特色的段木银耳标准制定提升到国家标准行列,其中《段木银耳耳棒生产规范》已列入国家标准委2018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在广泛科技合作方面,巴中市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分别在平昌县、南江县实施,与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巴山红”小罐茶。在加强技术服务方面,巴中市积极推广茶叶全程机械化管理、低产茶园改造、芦笋营养钵育苗、废旧耳棒综合利用等实用新技术。与省农科院签订《“三区”科技人才服务协议》,将恩阳区蔬菜列入重点服务对象。据统计,2018年,全市累计开展茶叶栽培与加工、高山蔬菜生产等技术培训2000人次。

开拓销售市场签订采购协议建立直销门店去年

8月,巴州区大观梁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被中农质量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并入选十大“一带一路巾帼云创”川茶,将于2019年6月代表川茶前往欧洲国家摩尔多瓦“一带一路·中国川茶文化中心”进行展销。同时该公司申报的欧盟有机农业认证已进入转换期,正在积极谋划出口全球市场。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名,从打开市域内市场到走向国际市场,巴州区大观梁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延伸产业链,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把产品“高观茗香”推出去。

对于巴中市来说,不仅仅是“高观茗香”,还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也不断地把自己推向更宽阔的市场。据介绍,去年,巴中市启动了茶叶进机关、进宾馆、进茶楼、进景区“四进”工作,选定金枝玉叶、罗村、秦巴茗兰、高观茗香作为首批“巴中云顶”代表企业,与江北宾馆、费尔顿酒店、化湖景区等签订采购协议,全市已贴牌“巴中云顶”32.48万袋。在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方面,全市新建“巴中云顶”茶直销门店14个;通江县与同仁堂签订“通江银耳”保底收购协议,借助3000家同仁堂网点成功打入全国市场。同时,巴中市还组织经作企业参加第七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第二届中国茶业博览会、第六届四川农博会、首届秦巴农洽会等展示展销,努力扩大巴中市特色农产品市场影响力。

新闻推荐

四川巴中市通江县 下放食品经营许可权限

四川巴中市通江县下放食品经营许可权限近日,笔者从通江县市场监管部门获悉,2019年1月1日,该县将《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权限...

通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