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教育“1+N” “小时光”有“大快乐”

四川农村日报 2021-11-27 11:22 大字

□王玉蓉

2021 年 秋 季 开 学以来,平昌县88所中小学校全面推行“5+2”课后服务模式,全力打造课 后 服 务 升 级 版 ,让“无空可接”“无人能接”的学生“有处可托”“托有所学”,让全县7.4 万中小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学习生活“倍轻松”

11月22日傍晚5点10分,走进平昌县第六小学的厨艺操作坊,孩子们忙得热火朝天,洗葱、剁馅、和面、擀皮……大家各司其职,忙而有序。

这是平昌六小课后服务中特色课程的活动场景,也是平昌县开展校内课后服务的生动缩影。

此次厨艺课由五年级一班学生担任主角,负责包饺子。“左手捧住饺子皮填上馅,右手沾点水后,再轻轻捏几下,不要捏漏了!”班主任付芹一边动手示范,一边提醒。作为班里的厨艺“小达人”,王茹玉同学很快就掌握了技术要领,并认真地当起了其他同学的“小师傅”。

“学校专门在食堂开辟了厨艺操作坊,每天课后服务时间,都有学生来此参加厨艺实践学习,三至九年级将实现全覆盖。”平昌六小校长李紫贤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是开展课后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相继出锅,精致的摆盘、好听的名字、新颖的样式,让人垂涎三尺!学生刘瑞霖迫不及待地尝了一个,“第一次吃自己包的饺子,感觉好极了,一口气能吃下5个!”他说。

“孩子们热情高涨,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动手实践让他们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成功的愉悦。”付芹老师感慨万千。

无独有偶,在同样的时段里,平昌县实验小学的舞蹈室里,30多个手拿小铜钗的学生在李倩老师的指导下,投入地练习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翻山铰子”舞。操场上,喜爱篮球的同学们在切磋运球技巧,热爱乒乓的孩子们在训练反手搓球……教学楼里,朗诵班、象棋班、纸艺班……都有条不紊地开展着课程,孩子们个个专注认真,读书声、欢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在绿茵场上运球奔跑的王家豪兴奋地说:“我从小就爱打篮球,在集体训练中,既提高了身体素质,又培养了抗挫能力。”

经济心理“双松绑”

围绕“孩子想学的,家长需要的”,平昌县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把“1+ N”(“1”:正常放学后提供1小时左右的作业辅导,“N”: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作为全县课后服务总模式,“一校一案”推动落实。全县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顺利实现学校、学段、有需求的学生三个“全覆盖”,家长满意率达96%。

“以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上课外辅导班,自己家的没上,心里还是有点慌。”学生家长李颖丽说,“现在,孩子足不出校就能获得全方位的素质培养,焦虑比以前少了。”

“校外培训班不但学费贵,而且安全和教育质量也得不到充分保障。课后服务就是送给家长的‘大礼包’,既便捷又实惠!”谈及课后服务,平昌中学学生家长刘波赞不绝口。

平昌二小将课后服务分为两个时段,4:10—5:10为作业辅导时间,学生全员参与,每班配有1-2名辅导教师,确保“课后作业不回家”“知识盲点不累积”。5:10—6:10为兴趣社团时间,66个社团供学生选择,涉及体育、音乐、美术、科技等多个类别。

学生家长鲁荣华正常下班后才到校门口接孩子,他说:“我家娃娃上二年级,放学回家基本没背书包,所有的作业在校内就完成了,老师还当面进行批改,家长太省心了!”

平昌二小校长谭鹏洲介绍,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还聘请了翻山铰子非遗传承人、农村瓦艺能工巧匠等进校园作指导,把原本放学后教育的“空白期”变成“可为期”。

在平昌县思源实验学校,正忙着为学生答疑解惑的物理教师李文说:“课后服务让自己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也确实辛苦些,但是看到学生有进步,家长很满意,就觉得特别值。”

“课后服务作为一项教育福祉和民生实事,包含着万千学生和家长的期待。”平昌县教科体局负责人说,“我们将积极探索延伸托、假期托等课后服务新模式,着力打造课后服务工作的平昌品牌”。

新闻推荐

赏灯会游水乡白衣古镇这厢有“请”

本报讯(杨春特约通讯员张超)“54321,点灯!”9月19日晚,“白衣古镇中秋国庆自贡彩灯节”在平昌县白衣古镇启幕。在活动现场...

平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