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才高地 助力产业发展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开启新征程
校园一角。
实训课上,老师精心指导。
让课堂“活”起来,培养企业需要的城市轨道交通专门人才。
今年开学不久,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四川建院”)的毕业生半数以上已签订了三方协议。截至目前,该院2019届5746名毕业生就已签约4248人,硬签约率73.92%。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正是四川建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校企人才共育成果的缩影。
而另一个数据,则体现了四川建院主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的决心。据了解,该院有近3000名毕业生服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书写别样青春。
近年来,四川建院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先发展建筑前沿技术,重点打造行业紧缺专业集群,形成了以房建、交通、铁道类专业为主的多专业格局,成为了我国建筑行业的人才基地、智力宝库。□羽丰(图片由四川建院提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招生就业持续两旺
近三年,四川建院就业情况持续向好,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以央企为主的国有骨干企业就业率从2013年的32.6%上升到2018年的47.88%,为建筑行业龙头企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让学生梦想成真,让企业满载而归。四川建院实行“理论学习——实验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的特色教学方案,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坚持以导向调控专业建设,明确提出“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思路,开设了不少行业紧缺专业。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大力推行“订单培育”。现与该院签约校企合作单位已达335家,形成了“钢筋翻样工程师”班、“卓越工程师”班、“卓越工长”班、“启航”班、订单班、“1+3”(应用技术技能型本科)等多种培养模式,校企共育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
时刻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培养企业需要的建筑产业工人。四川建院于2016-2018年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BIM技术中心、BIM+VR虚拟仿真中心、BIM与绿色建筑创新实训室与研究机构,培养了懂技术、会建模、能管理的新型BIM创新人才3000余人,参与西南医科大学体育馆、阆中综合管廊、德阳国防教育基地等数十个项目的BIM技术工作;先后携手上海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铁科工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建筑工人向现代建筑产业工人的转变。
据了解,该院于2005年开启国际交流合作办学之路,现已与澳大利亚、英国、丹麦三国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举办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工程管理、物流管理4个专业。现有3178名毕业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39个项目就业服务;让优秀人才“走出去”,该院积极探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本土高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与阿曼、巴基斯坦等国家合作,协商共建“鲁班学院”,形成中外企业“一带一路”建筑人才供给“驿站”。
深化校企合作 主动服务地方发展
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曾参与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的四川建院何伟又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何伟是四川建院结构中心主任,6年前,设计寿命长达120年的港珠澳大桥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就是在他所在的结构技术中心试验完成的。据了解,为助力建成港珠澳大桥,四川建院先后完成“港珠澳大桥正交异性桥面板疲劳性能试验研究”“大跨度桥梁关键构造损伤”等10余项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
发挥专业优势,服务行业发展,助力港珠澳大桥建成只是其体现之一。近年来,四川建院与德阳市地方企业四汇建设集团合作,解决了地下车库阻水系统技术问题,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开展同层排水施工研究及工法研究,获得四川省省级工法3项、企业工法4项、安装图集3套、实用新型专利5个,其科研成果获得德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用实干践行使命,服务地方发展。四川建院主动承担国家级项目培训、省级项目培训、社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企业内训、各种高技能人才培训等培训工作,总规模达到6万余人次;在对口帮扶村,四川建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先后完成甘孜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能力培训、平昌建筑施工人员培训、昭觉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工作。
选派骨干人才、开展住房改造、兴修水利设施、产业发展扶持,四川建院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投入平昌县帮扶工作。先后开办建筑类“九大员”培训3次,培训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3个专业236人;完成了平昌县城规划指导和新农村建设测绘与规划设计工作;对平昌县籍13名学生的学费予以减免;开展了“关爱平昌县留守儿童·圆梦微心愿”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平昌县的精准脱贫工作,已通过了2017年度国家、四川省的验收考核和第三方评估。
助力脱贫攻坚,四川建院步履不停。2017年底,该院新增对阿坝州阿坝县对口帮扶任务。该院领导班子成员先后3次深入定点帮扶贫困村学尔沟村实地调研,选派2名扶贫干部驻村帮扶并与学尔沟村党支部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户15户、结对党员19人,新建桥梁1座、公共厕所1座、环卫池2座、文化墙1座、村图书室2间等,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8.5万元。目前,学尔沟村已顺利通过了贫困村退出验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71人全部脱贫。
军民融合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不断加速
近日,四川建院获批设立博士后可研工作站,成为2018年全省新设站的9家单位之一。时隔5年,该院成功将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升级为博士后可研工作站,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平台。
大力支持科研工作,科研成果成绩喜人。2015年以来,四川建院共获得职务专利1631件,其中发明21件、实用新型1582件、外观设计28件。与企业合作开展《高速铁路减震降噪试验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有效减少时速400-500km/h高速铁路的振动噪声问题,将构建我国高速铁路微振低噪自主知识产权应用技术,推广前景广阔。2012年以来,编制地方技术规程共22本(修订规程11本、初编规程11本),其中11本已发布实施。近两年,牵头编制完成了《四川省园区市政道路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四川省园区市政管网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和《四川省载体桩施工工艺规程》等多本地方规程。
这份可圈可点的科研答卷与四川建院对科研发展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学院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科研创新团队,积极推进纵向科研项目申报、职务专利申报等多项激励措施,大力扶持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开展科研诚信各项建设与科研信息化管理,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及军民融合领域多项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能力稳步提升。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不断推进军民融合。经过探索与试水,德阳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以项目为突破口,探索出了政府搭平台、院所送团队、企业主开发、院校建基地的新型多元融合模式,促进军民融合成果转化达到最优效果。2017年4月,由德阳市科知局、四川建院、四川九远气浮公司三方共同发起组建“军民融合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落地四川建院大学科技园。近日,该中心孵化出的第一个项目——空气动压轴承技术,引起了关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产品填补了超高速涡轮机械在民用应用领域的技术空白,今年将实现规模化生产。
打造人才高地,助力产业发展。四川建院始终坚守立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服务市场配置需求的办学定位,不断摸索特色办学路,用实际行动将“四个服务”做实、做好、做强。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吴桐余长洋记者张伟)在全省展开的“秋风”专项行动中,平昌县公安局将“有赃必追赃、破案必追赃、追赃促破案”...
平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平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