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记“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获得者、平昌县双鹿乡利民村“第一书记”王良成
重新翻修的李家祠堂
重新翻修的李家祠堂
宣传展板上是利民村的前后变化
利民村的招呼站
实习生 李建军 本报记者 郑钧太 文/图
核心提示:阳春三月的平昌县双鹿乡利民村,油菜花开得正艳。青瓦白墙下,村民们谈笑风生……谁也想不到,3年前那个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的利民村,会有今天如此翻天覆地的崭新面貌。而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的深入开展,更得益于村里有一位称职的驻村“第一书记”——平昌县发展和改革局干部王良成。几年来,他和群众住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乐在一起,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让利民村彻底改变了模样。
1“组织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负了!”
3月2日,当王良成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的时候,他正在利民村和村民讨论红心蜜柚种植的细节,再过几天种苗就要运到村里。此时的王良成,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今后一定要带动更多的人,做更多实实在在的事。”
2012年,平昌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双鹿乡是其中的乡镇之一,县发改局作为双鹿乡的驻乡帮扶单位,在谁都不愿意去的情况下,组织找到熟悉农村工作的王良成,希望他发挥一名老党员的作用。48岁的王良成没有犹豫,欣然接受了这份任务,成了驻乡工作组成员,指导监督双鹿乡茶叶产业发展。这一干就是两年。
2014年9月,刚刚回到局机关的王良成又接到通知,他将作为骨干被抽调到扶贫驻村工作队,到县发改局挂联帮扶的贫困村利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在王良成眼里,能够选派他当驻村“第一书记”,更多的是组织对他的期望,期望他能够带领村民告别贫穷,走上脱贫奔康路。
2 “找到了穷根,就拿到了开锁钥匙!”
2014年10月13日,对于王良成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正式到利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利民村位于双鹿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处,是双鹿乡最边远、最贫穷的一个村,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后整合为5个)410户1795人,有耕地面积1214亩、林地面积2850亩。早在2012年王良成派驻双鹿乡指导监督茶叶产业发展的时候,他就去过利民村。
当他再次踏进利民村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王良成倒吸一口冷气:除了一条通往邻村的狭窄村道外,没有一条像样的社道路,村里百分之八十以上房屋为土坯房,村小也年久失修,村民们引以为傲的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李家祠堂也摇摇欲坠。“当时利民村给我的感觉,就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样。能不能带领乡亲们脱贫,当时真的一点信心都没有。”回忆起刚到利民村时的景象,王良成仍记忆犹新。
没有活动阵地,就自己创造阵地。村办公室是从村小学借来的一间教室,又旧又小,门窗都是坏的,地面也不平整,屋里的一盏白炽灯也挂满蜘蛛网。既来之,则安之。王良成放下简单的行囊,就开始着手村情调查。
当王良成和村干部来到一个叫下坎子的小地方时,眼前的景象让王良成吃惊。房子一户挨着一户,23户人家中有16户家的檩子、格子都已烂掉,更让人惊讶的是,竟然有树从破旧的屋子里长了出来。人走过去,都不知道脚该往哪里放,粪便随处可见,粪水到处流,蚊虫四处飞。
通过近20天的入户走访调查,王良成终于掌握了利民村的贫困情况和致贫原因。“全村410户村民中,亟待改建的土坯房达300多户,86户贫困户中重病大病户23户,贫困程度深。”
找到了病根,才好对症下药。他为利民村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规模、三年见成效、四年全脱帽”的脱贫奔康时间表,并迅速开出“修路兴水”的“治贫良方”。
要想富,先修路。王良成把利民村改变的第一步放在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为了早日把路修好,王良成每天给自己排一个班,与群众一起铺片石、搅混凝土……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双手先是磨起了血泡,后来变成厚厚的茧。
现在的利民村,一改过去道路狭窄、路面坑坑洼洼的现状,成了全县境内路网密度最好的村,17.2公里的村社道路全部硬化,其中7.2公里的村道路拓宽到了5.5米。5条出村道路通向周边的双鹿、五木、土兴等乡镇。以前去县城需走一个半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30多分钟。“看到村民们那一张张朴实的笑脸,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慨。”在王良成看来,打通的不只是路,而是打开了群众心中向往美好生活的那个“结”。
“王书记干起工作来很拼命!”村民李成伦说。在王良成不停的“东奔西走”中,先后争取到“集雨节灌”、安全饮水、“小农水”等项目,使村里的329户1316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还相继完成了村小、村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便民超市等农村综合体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在新落成的聚居点里,孩子们奔跑嬉戏,大人们聚在一起,诉说着村里近几年来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简直是一个新世界!”70多岁的村民李成忠感叹村里的变化。在村民们看来,所以的改变都和王良成有关系。“这些年,王书记吃的苦可不少。初到村里时,他还白白净净的,现在和我们没啥区别了。”李成忠打趣道。
3 “原来土地不仅仅是用来种粮食的!”
产业发展是脱贫奔康的有力抓手。而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土地,只有问土地要效益,村民的生活才会有改变。
在利民村,王良成深深地感受到,村民们很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但一说到“关键问题”,大伙儿就打起了退堂鼓。因为他们害怕失败。
“土地是用来种水稻、种粮食的,你让我不种粮,我们吃啥子哟?”当王良成提出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的时候,村民们摇头了。因为在村民眼中,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是用来种粮食填饱肚子的。
2015年5月,王良成和县农业局专家经过一番调研,认为利民村具有大面积种植高经济价值丹参的条件。为了说服大家,近距离感受种植药材的好处,王良成带上部分干部群众,到附近的青凤镇万亩中药材基地参观学习。
只有改变村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他们才会跟着你走。为了打消老百姓的顾虑,王良成在村民大会上算了经济账,并向全体村民作出承诺:如果出现损失,他自掏腰包承担损失。
有了王良成这颗“定心丸”,村民们的积极性也起来了。村民李光平是众多种植丹参中的一位。说起当初种丹参的事,他有些不好意思。“当初不敢种,担心亏了。是王书记给我们算经济账,讲解发展产业带来的好处,心里有了底,我才有胆子干!”
在他和村干部的引导下,2015年全村有43户自发当起了药材种植户,推广种植丹参80余亩,每亩收益达8000元,种植丹参的贫困户户均增收近2万元。
“必须要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在产业发展上,“回引创业”是王良成开出的又一张“治贫良方”。他多方打探本乡本土在外务工、兴办企业的成功人士,并邀请他们回乡创业。为及时协调解决金坡子生态园建设问题,他不顾雨天路滑,骑车跌进刺蓬,来不及及时处理面部伤口,以致于感染化脓,天天把抗生素带在身上。业主李雄伟发展红心蜜柚产业,购买树苗时,王良成跟着去苗圃讲价,硬是从80元一株讲到了40元一株,苗圃老板得知他不是买主,只是帮忙的,气呼呼地骂他:“那么起劲砍价,关你啥事?”业主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主动帮助联系在外发展的成功人士回乡发展产业。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大批有识之士回村创业。村里的产业项目逐渐发展起来。
利民村4社的李峰成就是其中一个。之前李峰成一直在北京发展,带领10余人参与房屋、水利工程等建设。在王良成的动员下,李峰成回到家乡成立了醇源种养专业合作社,养殖土鸡、土鸭6000余只,黑猪80余头,养鱼水面面积23亩,年产值达50多万元,带动党员群众14人人均增收3000余元……
当记者来到利民村5社李梅家的时候,她和爱人王开科正在屋后的半坡上整理土地。“100多株红心蜜柚树苗今天到了,这两天我们得赶紧栽下去。”之前,李梅夫妇在江苏一家养殖企业务工。当王良成知道他们学有一身种养技术后,主动找到他们,希望他们回乡发挥专长。2016年,俊梅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建起了300余亩养殖场,养殖土鸡和狮头鹅5000多只,加工成风干食品打进了上海年货市场,年产值达30余万元,带动党员群众12人人均增收3000元。
金坡子生态园建起了,红心蜜柚产业园建起了,1200亩花椒园建起了,预计2019年后盛产期年纯收益可达400万元左右。现在村里成立了5个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500亩,覆盖群众156户,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入园务工、发展产业实现了多种收入。利民村村民终于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刨出了“金蛋蛋”。
4 “心中有爱的人,才会把我们的事放在心上!”
2009年5月,王良成80多岁的母亲因脑溢血中风瘫痪。为了方便照顾,他把父母接到自己家中。2012年,当王良成被组织派驻到双鹿乡联系茶叶产业发展时,他的母亲并没有让他留下来:“既然组织相信你,你就安心去吧,一定要把工作做好才行。”
2015年12月,组织上考虑到王良成有91岁老父亲需要照顾,准备另派他人。村民知道后纷纷找到局领导,强烈要求留下王良成带领他们脱贫奔康。李光寿老人说:“如果把王书记换走,我们就跑到县委去把他要回来。”见此情形,王良成的眼睛热乎乎的,他向乡亲们承诺:利民村不脱贫,王良成绝不走!这一干,又是两年。
贫困户有困难,王良成想方设法去帮助。邓大莲的丈夫患病,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家里土坯房年久失修。王良成依据政策帮他们申请危旧房改造项目,还和村干部一起,帮助邓大莲养了两头猪、几十只鸡鸭,种了半亩花椒。如今脱了贫的邓大莲心中只有感激。
村民李天猛智力低下,妻子苟东琼是个“药罐罐”。当王良成走进他家那一刻,内心很酸楚:几间土墙房裂开了好几条缝,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三个女儿挤一张床,15岁的大女儿准备放弃学业外出务工。王良成主动把李天猛列为结对帮扶户,每年给予2000元生活补助,帮助落实易地搬迁房,规划养殖100多只林下土鸡、种植1.5亩花椒,并协调解决了3个孩子寄宿生活费补助、免除了学杂费。现在,李天猛家住上了新房子,3个娃娃读书也无后顾之忧了。当记者见到苟东琼时,她正在新房子里收拾房间。“两个女儿都在城里上高中,小女儿在乡中心小学读小学,平时也会找些零活来贴补家用。”
这些年,王良成尽心尽力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村民。如今,无论王良成走到哪里,村民们都会热情款待;无论开会多晚,村民们都会给他泡杯热茶;无论地方多小,村民们都会给他铺上一张床……王良成对村民的真,换来了村民对他的好。
5“如果没了规矩,一切希望都成空想!”
王良成刚来利民村时,村民们的卫生意识差。鞋子随便脱,袜子随地扔,脏乱现象随处可见。为了改变村民们这一陋习,王良成和村干部一方面利用村民大会给村民上卫生课,一方面将搞得差的家庭拍成照片贴到村委会的宣传栏里,并不时地在广播里进行播报。几次下来,有村民就坐不住了,直接找到王良成:“王书记你不要再广播了,羞死人了。我现在就回去改。”说完,一溜烟地跑回家,然后将整治后的场景拍成照片让王书记等人看。久而久之,养成好习惯成了村民们的自觉行为。现如今,随便走进利民村的任何一户村民家,都是干净整洁的。“是王书记改变了我们村的面貌。”村民们这样说。
几年来,在王良成的带动下,通过健全机制、完善制度,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人”。针对过去村里决策随意,一些重大事情由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个人说了算,执行过程随意更改,监管乏力等情况,王良成组织村“两委”干部认真学习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让他们明法理、知底线、懂敬畏,研究制定了项目引进、资金使用、低保评定等涉财涉物以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事项的具体管理办法,引导村“两委”干部按章办事、阳光办事。
在项目的选择和决策上,由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审议、全体村民决议,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的积极性。2015年10月开工建设村道路,在王良成的带动下,群众义务投工投劳520人次,降低建设成本14万元。引入“三双向一质询”机制,接受民主测评,把干部的工作成效完全“晒”出来,让村社干部不敢懈怠。
针对村里滥办“红白喜事”群众意见大的问题,王良成动员村里党员牵头成立道德评议会和“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喜事公约”,明确操办类型、范围和规模等。同时,还组织开展“五星家庭”“好婆婆”“巧媳妇”等评选活动,群众参与率达90%以上,良好的村风民俗逐渐形成。
在王良成看来,一个不讲规矩的村子,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一个不团结的班子,是带动不了村民致富的。只有大家一起使力,美好生活才会向你招手。
6 “一个有担当的人,才会把群众带得更远!”
“在脱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王良成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干部,能够在短短三年时间里让利民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说明局里派王良成到利民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决定是对的。”1994年进入平昌县发改局工作的副局长向永红告诉记者,王良成不仅熟悉农村工作,基层经验也丰富。“如果让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年轻同志去,相信利民村不会有今天。王良成是一个讲政治、讲奉献、讲担当的人。”
在同事陈亮眼里,村民们能够从“我要怎么样”到“我们要怎么样”的转变,这都归功于王良成的不懈努力,是他提高了村民们的觉悟、眼界和认知。这一点,也在记者的采访中得到了印证。当记者跟着王良成走访村民时,村民们的问候也从“王书记下来了”变成了“王书记回来了”。一字之差,让王良成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王良成的侄女婿从事工程建设,他事先就打了招呼,绝不能染指村里的项目,侄女婿通过正规途径去竞标,结果被他强行把竞标资料撤了回来。“唯有一片公心,才能以心换心。”王良成给出了答案。
三年攻坚,利民村迎来了收获季: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出村道路条条通畅,花椒和中药材预计年产值3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翻番,86户贫困户住进了新房,全村1316人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利民村于2017年底顺利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2016年2月,王良成获得2015年度“最美平昌人”称号;
2016年7月,王良成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平昌县优秀“第一书记”;
2017年5月,王良成在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被选举为四川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
……
“让鲜花开满村庄,让土地充满希望,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羡慕的幸福生活。”当年王良成进驻利民村时给自己定下的三个目标,将很快成为现实。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近年来,巴中市平昌县教科体局紧紧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大宣传力度,抓实适龄儿童入学...
平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平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