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吴樵与梁启超谭嗣同

达州日报 2018-01-12 09:57 大字

维新变法的激进派谭嗣同与梁启超是经吴樵介绍才认识的。

吴樵(铁樵)名以楩,字樵,吴德潇长子,原达县宝芝乡白衣庵人(1948年划归平昌县),生于1866年。吴氏家族系蜀中名门望族,祖父吴铣,道光进士,咸丰年间先后任云南澄江、曲靖知府。叔祖吴镇,咸丰进士,监察御史,为东乡(今宣汉)袁延蛟冤案昭雪立过大功。父吴德潇,考第三名举人,维新变法时,与黄遵宪、梁启超、汪康年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先后任浙江山阴、钱塘、西安知县,为官清廉,卓有政声,在西安任上被惨杀。樵曾与父亲一起共同谋划创办上海《时务报》,与父客寓京师时,介绍谭嗣同(“晚清四公子”之一、“戊戌六君子”之一、湖北巡抚谭继洵子)、梁启超(戊戌变法主将、宣传家、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认识,三人结为弟兄。

梁在《饮冰室诗话》中称:“余与谭浏阳及铁樵约为兄弟交,而事季清先生……吾三人者,连舆接席,未尝一日相离也。”“余初交铁樵,在京师,实乙未秋,与谭浏阳三人相视如兄弟。”谭嗣同在《吴樵传》中称:“以长铁樵一岁,父事季清先生,而弟铁樵。过从日密,偶不见,则互相趋。”三人在相识后就约为兄弟之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为什么能如此一见如故?首先,客观的历史环境为他们相识提供了前提条件。中日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宣告失败,维新思想家提出的“变法”主张得到迅速传播,并很快形成了一股新的社会思潮。为了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维新派在京、沪、粤、鄂、湘开始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开办学堂。开展这些活动,需要大批维新志士同心协力,结交“天下志士”就成了他们共同的愿望。

其次,他们志同道合,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在三人相识之前,他们都曾参加维新运动。梁启超参加了康氏领导的“公车上书”和北京强学会(任书记)并任《中外纪闻》主笔。谭嗣同与唐才常在湖南浏阳设立算学社,开湖南新学之先河。吴樵在武昌参与了汪康年等筹拟中的“中国公学”,参加了北京强学会的会务活动。此外,他们还有共同的爱好——钻研佛学。再次,三人都有很高的学识和修养,彼此又有令对方佩服之处。最后,同处一地则为他们相交乃至建立深厚的友谊提供了机遇。

梁启超在宣传维新思想的主阵地《时务报》任主笔,发表了《变法通议》一系列宣传维新变化的惊世政论,还协助创办了《广时务报》。谭嗣同此间写了《仁学》上下两卷,系统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书中还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观念。吴樵则奔走于沪、鄂、湘、蜀之间,也曾为《时务报》的创办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谋略,作出巨大贡献。三人都为维新思想的宣传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吴樵的早逝,使他自己丧失了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机遇,也失去了像谭梁那样在戊戌变法中大显身手的机会。但他也自有功绩,正如谭氏赞誉的:“其所擘画,若报馆、若女学、若机厂、若矿产、若农田,虽不既举,而条理毕具。”“既不然,中围不有铁樵;中国有铁樵,则中国之事之待于铁樵者,不知凡几。铁樵必不死,而铁樵竟死,然则吾又将奚适也!”梁启超还为吴樵题写墓碑“天民吴樵之墓”。为中国富强而变革的理想,使三人走到一起,并且在短暂的交往后建立了不渝的友谊,这使我们看到,吴樵对谭梁以后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该被历史尘封的。

□刘家藜

新闻推荐

浴“雪”奋战 保平安

本报记者李曜连日来,巴中市大范围降雪降雨。南江县省道S101线、平昌县笔山镇安家营出现道路积雪结冰现象,交通严重堵塞;通江县毛浴镇草帽村和瓦室片区输电线断线停电。针对突发的冰雪道路险...

平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