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中药材发展“开药方”

四川农村日报 2022-04-16 00:53 大字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都

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道地药材产业园区,处处都是农户采收川明参忙碌的身影。眼下,当地迎来川明参的采收时节。

如何让农户收获更优质的川明参,依托中药材种植鼓足“钱袋子”?4月11日,在渔溪镇举办的秦巴山区川明参全产业链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现场培训会上,巴中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道地药材研究所所长米亚东带领团队成员正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团工作暨科技下乡万里行工作。

“川明参是典型的药食两用品,是秦巴山区特产,具有滋阴补肺、健脾助运等功效,除用于制药外,还有极高的食用保健价值,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效益。”米亚东介绍,巴中市人工种植川明参发源于恩阳区三河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当地面临着采挖、保存、加工落后等问题。

“为了把脉当地川明参的发展,我们聚焦川明参无硫产地初加工,围绕川明参采挖、鲜品储藏技术、川明参成品储藏、初加工方法、干品保存等5个主题,向村社技术骨干、乡土人才、加工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研究院道地药材研究所助理农艺师钟伟萍说。

在培训会上,部分企业负责人就川明参采收困难、就地留种、后期老药采挖等进行了探讨交流。有关专家也及时“开药方”,答疑解惑。

“播种后,第三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也就是清明节前后为川明参最佳的采收期。采收过程最重要的是保持药材的完整性。”米亚东介绍,川明参为伞形科植物川明参的干燥根,其根为深根系中药材,对此,采挖要特别注意长度的完整性。在采收时,需先将地上部分的叶柄割去,深挖40厘米至50厘米,将根部挖出,轻抖泥沙,齐芽苞剪去叶柄,即成鲜川明参。

在贮藏与运输方面,钟伟萍介绍,采收后的川明参,用框、背篼装着,以通气透风,防阳光直射。同时,还要去除有碰伤、变色等质量不良的部分,可放入4℃阴凉库库存。在初加工前一天,可以适当堆放在一块儿,便于软化。此外,干品运输需注意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如何提升中药材的附加值?“加工是关键。”长期从事川明参生产加工的渔溪镇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廖继荣介绍,川明参初加工共分为五个环节,即洗、刮、煮、漂、晒。其中,晾晒环节需时刻关注温度的控制,川明参在沥干后要持续干燥。在阴雨天或夜晚时,要立即炕干、烘干(温度由低缓慢升高,最后控制在60℃左右),否则川明参的品相和质量将受影响。

近年来,渔溪镇紧紧围绕全区“一核两环四带多园”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共建成以川明参为主的道地药材产业园区千余亩。“全镇今年预计采收500吨川明参,带来2000余万元的经济收入。”渔溪镇副镇长周平说。

围绕当地川明参等中药材产业发展,米亚东介绍,下一步团队将联合西华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巴中龙头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三个阶段对当地开展包括规范种植、重茬示范、产品开发等在内的培训,让人人都能种出更优质的中药材。

渔溪镇的川明参种植仅仅是当地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缩影。巴中市恩阳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恩阳区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采取“国企+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以产定收528”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土地“三权分置”分红机制,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大力推进川明参、黄精等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

新闻推荐

万亩李花迎春绽放乡村振兴 通川有“李”

阳春三月,通川山乡李花盛开,在阳光的映照下,一朵朵李花洁白如雪,成为春天里最耀眼的风景。几个月后,这漫山遍野的李花将成长为...

巴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