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开的二三事
我是1960年正月初一调到巴中县委办公室工作的,主要负责档案、信访等工作,其间,也随县委副书记周永开一起下乡做调查研究。当时,我刚二十出头,原本是县水泥厂的工人,初到县委机关,什么也不懂。我前后在周永开身边工作了大约五年时间,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那时,县委根据周永开是本地人、年轻、身体好、有文化的优势,让他分管县委办公室、农工部、宣传部、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的工作,涵盖农、林、牧、副、渔、水利、电力、气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
那个年代,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巴中又是全省的农业大县之一,所以周永开成了全县干部中的大忙人。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跑农村、下基层、到田间、进院户,与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农民打交道。
下乡生活艰苦,周永开工作高标准,生活低标准,更没有节假日、白天黑夜的概念,很多人吃不了那种苦,受不了那种累,适应不了那种紧张繁忙的快节奏。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年轻且身体好,所以和周永开下乡的差事自然就落到了我头上。在我看来,同县委领导下乡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所以,我并不把它当成苦差事,反而乐意,只要安排,随叫随到。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工作条件不能同现在相比,那时,整个县委机关只有一台老掉牙的美式吉普车,就连自行车也只有办公室配了三辆,供三个机要员给各区送文件。周永开尽管分管农业,下乡多、路途远,但也只能步行。
记得是1962年7月,周永开去清江区,我们与清江区委书记余顺和顶着烈日同行,走到斯连乡上吃午饭已是下午三点多。午饭后又马不停蹄地到花溪,沿途要看、要问、要座谈,走到花溪乡上天已黑。乡上同志早已吃过晚饭,乡党委书记王益舟说吃了晚饭再汇报工作,但周永开说:“今天午饭吃得晚,现在还不饿,先汇报工作,再吃晚饭。”汇报中,周永开问得细、插话多,边问边做笔记,会议一直到晚上10点多钟才结束。王益舟对余顺和说,“饭早已煮好,现在吃饭吧!”周永开的回答令人意外:“现在已经很晚了,就不吃晚饭了,干脆睡觉吧,早睡早起,明天我们要到杀牛坪(位于巴中、通江交界处)。”
周永开有早起的习惯。天刚亮我即起床,可周永开早已起了床,正在院子里思考着什么,接着又朝街上走去,同居民交谈。这时,王益舟叫我们吃早饭,余顺和和我都顺势说该吃早饭了,可周永开不想耽搁,说:“我们今天要到杀牛坪,必须抓紧时间,趁早上凉快好走路,早饭好说,哪里合适哪里吃,现在就走!”于是,我们只好饿着肚皮上路。
哪知道从花溪到杀牛坪的路很远,特别是坡又高又陡,实在难爬,我们三个人累得满头大汗,上气不接下气。余顺和想先爬上山顶,给我们找个地方煮早饭,只好硬撑着走到最前头去。当周永开和我好不容易爬上山顶时,已经是上午10点过了。余顺和在一座又小又矮又烂的茅屋里,找到一位老人给我们煮了一锅包谷,老远就闻到一股香味。因接连两餐都没吃了,我们狼吞虎咽,一边吃,一边连连对老人家表示谢意。那次,我才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县委机关同志们所说的“同周永开下乡要三得(跑得、累得、饿得)”的说法一点不假!我在同周永开下乡的几年时间里,累、饿到这种程度的时候虽不多,但至今难忘!
在许多同志的印象中,周永开即使不下乡也很少有节假日,他从早到晚忙工作,根本没有八小时工作的概念。我清楚地记得,他经常参加县委办公会议,大家都下班吃饭了,他却总因为还有一大堆人在县委会议室楼下等着找他谈事情、汇报工作而下不了班。
周永开对凡是找他的人都一一接待,从不推托,不管时间长短,都要谈完为止。很多时候,机关同志饭前饭后的休息时间就是周永开接待来访群众的时间。他从办公室出来,一边走,一边听来访人谈事,后面还有一群人跟着,一直跟到他家,围坐在他饭桌旁。他一边吃,一边听,吃饭的地方就成了他接待群众来访的办公场所。因我当时搞信访工作,很清楚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的信访件,大部分都集中到了他那里。他对任何来访者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不打官腔,该怎么处理当面表态,当面不能答复的调查清楚后由他本人直复,或者交我处复,总之,件件有交待,事事有着落。对每封来信他都亲自批阅,交我办理落实,并如实登记,有的还要向他报告结果。按他的要求,我必须每季度向县委和他本人书面报告一次县委的信访工作情况,要求有综合、有分析、有下步工作意见,要让县委领导从信访渠道掌握到全县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的心声。据我所知,包括周永开在内的所有县委领导对信访工作都很重视,他们把它作为一个知下情、识民意的重要窗口,从无反感和抵触。
周永开生活简朴,衣、食、住、行从不特殊。他家子女多,七八口人就住在公共过道穿行其中的大杂院里,竹木结构的房屋又小又潮湿,一人说话,左邻右舍都能听见。虽然县委领导和正副部长都可吃中灶,但他总是和一家大小同锅灶,稀饭泡菜成了家常便饭。他一年四季都是一身浅灰色的斜纹中山服旧装,留着平头,戴草帽、穿草鞋。不认识他的人觉得他就是一个普通工人或者农民,根本不会想到他是县委领导。他最与众不同的是调研必须到田间地头、入户进院,还要亲自进厨房、揭锅盖,看锅里煮的是什么,老百姓碗里吃的是什么,还敲柜子看装有多少粮食。周永开的这些作风拉近了他和老百姓的距离,使得大家都愿意接近他,向他道实情、讲真话,同时他也给基层干部做出了榜样,赢得了普遍欢迎和好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由于他掌握的情况客观真实,在县委讨论工作时,特别是他分管的农业农村工作,他的意见往往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威信也越来越高。
那时,巴中县在整个达县地区乃至全省都是一个有名的农业大县。中央有个农业八字方针是: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所以农田水利建设显得特别重要。周永开用了不少精力抓全县的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化成水库,是全县集蓄水、灌溉、发电、养殖等于一体的最大水利骨干工程,由国家投资,县上投劳。移民搬迁、安置、土石方开挖,堤坝修筑,任务十分繁重艰巨。周永开亲自任指挥长,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工地调查研究,面对面地指导,切切实实地解决了一系列问题,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巴中的工作,许多方面在达县地区是名列前茅的,这其中原因主要是农业搞得不错。客观地讲,县委分管农业的周永开是功不可没的。由于抓农业是县委工作的头等大事,大会小会主要讲农业,周永开自然出头露面多。县委张书记很开明,对周永开很信任,很放手。周永开的工作、思想、情操赢得了全县人民的普遍赞誉,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草鞋书记”“草帽书记”,他和巴中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组织上调他去达县地委工作时,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向组织上请求,要留他在巴中继续工作。
在担任达县地委副书记、地区纪委书记期间,周永开一如既往地忠于党,依然不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斗志昂扬,旗帜鲜明,同党内一切不正之风作坚决斗争,把纪委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深得群众好评。
周永开现已年过九旬,一直退而不休,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努力余热生辉。前些年他花了很多精力,在万源同一些老同志一道,自己投资投劳,为当地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后又四处奔走,策划拍摄了以红四方面军在川浴血奋战为题材的电视剧《血战万源》,播出后获好评。他越是年迈,对党和人民的感情就越浓,近年他又回到老家巴中,同当年地下党员中健在的老同志一道倡导在当年的活动中心奇章中学创立了共产主义奖学金,激励一批批学子立志成才,争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他看到老家化成金光梁大湾村遍地巨石散落的自然奇观,又精心策划在这里打造石文化,供学者研究、游人观赏,还在这里倡导创办了李花节,助推李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让全村农民致富。
周永开经常对周围的老同志、老同事讲:“作为一名共产党人,要永远跟党走,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的生命有限,为人民服务无限!”这就是他的誓言!这就是他的心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言行如一,令人敬佩!□朱承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伟)近日,巴中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张良和率巴中市平安办第一工作组赴该市巴州区调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
巴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