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柳林镇罐子沟村工会带领村民脱贫的启示 “烂罐罐”何以变身成为“金罐罐”?

安徽工人日报 2019-12-10 22:12 大字

阅读提示

四川巴中柳林镇罐子沟村,曾经是零产业基础、看天种粮的穷村子,村工会成立后,坚持“党建带工建,工会服务发展”理念,扶贫保障两手抓,通过引进3家特色农产业,实现全村总产值900余万元,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年收入可达2万元。这个故事中,最宝贵的启示来自于村工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既保障村民获得工作机会,但涉及劳动权益问题也不让步”。

“一条泥巴路,绕着山间转。十户九家穷,名叫‘烂罐罐’。”彼时,四川巴中柳林镇罐子沟村的贫穷远近闻名,中老年在家看天种粮,青壮年大多背井离乡谋饭碗,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

如今,罐子沟村翻天巨变,声名远扬,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农家新院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条条水泥路连着一片片绿意浸染的产业园,全村总产值90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可达2万余元。

“烂罐罐”何以摇身变成“金罐罐”?《工人日报》记者深入村中探寻这个贫困村“转身”的故事。

劳模工会主席带头致富

李兰,罐子沟村翻天覆地发展路上必须要提到的第一人。

今年52岁的李兰是外嫁到罐子沟村的媳妇。当年,家里穷,为了供两个女儿读书,与丈夫外出务工。多年打拼后,夫妻俩不仅在老家新建了二层小楼,还在巴中市区购置了新房,小康生活令人羡慕。

2009年,村里脱贫任务重,而村两委班子年龄偏大、发展劲头不足,亟须中青年人接棒,李兰因曾经有在罐子沟村7社任9年社长的经历,应老支书邀请回村当村主任。2014年,又全票当选为村支书,因工作成绩突出,2015年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荣誉,后又被选为村工会主席。

回村这几年,李兰坚持“党建带工建、工会服务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罐子村离城区较近、有山有水、土地平旷等优势,与全村干部群众一道,先后建起葡萄园、石榴园及莲藕种植基地,创建了现代观光农业园,还举办了3场次荷花旅游文化节、葡萄采摘节等重大节会,2018年,接待游客26万余人次,仅旅游综合收入超过650余万元。

村里人都说,罐子沟村的巨变是因为他们选对了当家人。

村子富了、企业效益好了,如何能让就近务工老百姓的腰包也跟着鼓起来?就近务工村民的稳定就业能否持续?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外出打工的村民解除后顾之忧?怎样能够吸引在外人员回乡参与村建设?凡此诸多发展后续问题,倒逼着李兰对罐子村未来发展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对具体工种津补贴标准二次协商

42岁的韩荣华经村工会介绍,在村乡村旅游项目内从事保洁工作,月薪1800元,供应三餐,因离家近,既可照顾老小,又不耽误喂养鸡鸭。李兰认为,对于留守妇女而言,这是一份实打实的好工作。未曾想,上岗没过多久,韩荣华便打起了“退堂鼓”,希望工会能另荐工作。

追问得知,企业老板要求韩荣华在做好保洁工作的同时,在无额外报酬的情况下参与农场工作。李兰立即组织工会干部到企业就韩荣华之事进行协商。最终,企业老板保证如若工人参与岗位职责外的工作将额外计酬。“不能让村民失去宝贵的工作机会,但涉及劳动权益问题也绝不能让步。”李兰说,这是村工会重中之重的工作。

这次求助为村工会提出了一个新的工作课题。为此,村工会积极探索农民工工资“二次集体协商”的工作方法,即参照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和同行业工资基准,协商确定罐子村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的一次协商谈判后,对具体工种的工资、津补贴标准、发放方法等进行二次协商,以此兼顾不同工种的差异性。

“村民有了好’薪’情,村子发展的内生动力也会越来越强!”村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村中葡萄园、石榴园及莲藕种植基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次协商需求十分迫切。以葡萄产业园的套袋工为例,过去以每天60元计酬,协商后以7分每个计件,多劳多得后,不仅工人积极性调动起来,劳动效率也随之大幅度提升。此外,在村乡村旅游产业项目中,厨师、服务员、传菜员、洗碗工、保安等不同岗位,也设置了不同形式的二次协商,确保村民收入能够随产业效益提升。

“腰包鼓起来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跟上来”

今年“六一”,在村工会组织下,罐子沟村的孩子们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次儿童节联欢会。每逢“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国庆节等特殊日子,村工会都会开展相应的庆祝活动。为此村工会还建立了罐子沟村农民工文化驿站,购买了锣、鼓、唢呐等乐器,组建了秧歌队、广场舞文艺队,定期组织开展文艺演出、趣味运动会等活动。

“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跟上来。”李兰介绍,他们在开展工会工作中着力将工会建设为规范型、和谐型、服务型、学习型、安康型、创新型职工之家,不断通过开展集体协商、技能培训、困难帮扶等活动,增强农民工对工会的认同感。还通过QQ群、微信群定期向在外务工的村民发布就业信息、通报家乡发展变化、宣传惠民政策,拉近与农民工的距离,吸引他们回乡。

目前,随着多项产业齐头并进,带动村民共同富裕,产业兴旺了,人气也提升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返乡,易新国便是其中之一。过去紧紧巴巴过日子的易新国,如今流转5亩多土地,每年可收益3000多元的流转租金,他还在村里经营起小卖部,到了荷花节的时候,一天能有300元收入,易新国乐得合不拢嘴。

“从‘烂罐子’到‘金罐子’,村里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了!”李兰给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辖7个社417户1500余人的罐子沟村,过去每年有超过700人在外务工,今年的返乡人数已经达到400余人。

“我们的荷花谷正在申报国家AAAA级景区,未来,乡亲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李兰对此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关爱外出农民工乡情乡音暖民心

(记者吴江)11月28日至12月1日,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袁闻聪率巴中市工作组赴北京看望慰问巴中籍农民工。?...

巴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