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训: 造出“太平浑仪” 的北宋天文学家
张思训是北宋著名天文学家,其祖父张雍睦于五代时期躲避战乱,辗转来到巴中恩阳石城堡老龙潭定居。公元947年,张思训就出生在老龙潭。老龙潭是恩阳河“黄金水道”上的良港,“米仓古道”上重要的水码头。老龙潭南侧岸有一约7000平方米的巨大石盘,是船只的露天修造厂,距张思训家仅百米。这是他孩童时的玩耍处。张思训从小耳濡目染,对造船工匠不起图样、不画墨线、胸有成竹的匠心绝技十分敬佩,遂拜师学艺,精学木工技艺。两年不到,他就能熟练操作,成了造船能手,人称“小鲁班”。
据张思训的裔孙及民国时恩阳船运同业工会的船工回忆,张思训总结出在不同时节根据不同天象预测风雨雷电的农谚很灵验,历来为后人所遵循,“莫撞打头浪,航行两边才稳当”“乌云压顶,停船莫等”等行船禁忌俚语被奉为经典。船过险滩时用以挂帆、抛锚的纹盘机等诸多具有现代科学痕迹的航运设备,都是出自张思训之手。
张思训数十年如一日,潜心探寻天文、气象、物候,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下诏招纳民间天文人才。乡贤举荐张思训应试,张思训考试优秀,被选入国子监研修天文。从此,张思训如鱼得水,潜心深学苦研。张思训对司天监收藏的自东汉至唐代造出的浑象、浑仪很感兴趣,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究,特别是对结构原理观察分析尤为精细。经过两年刻苦钻研,张思训设计出了新型的水运(水银替代水)浑天仪模型,于公元979年进献宋太宗。太宗盛赞,令“如式密制”。公元980年制成后置于都城文明殿钟鼓楼下。
革新后的浑天仪机隐于内,规天矩地,设置“五轮”(枢轮、地轮、横轮、侧轮、斜轮),齿轮传导;继置“三关”(定身关、中关、小关);“七值神”左摇铃、右扣钟、中击鼓,以定刻数昼夜周而复始,又置十二神(12时辰),至其时执时辰牌循环而出,以定昼夜短长;再置天顶、天牙、天关、天指、天把、天东、天来、天条、布三百六十度,为日月五星、紫微宫、列宿、斗、建、黄赤道,以日行定寒暑进退,是一座“法天象地”、具有天象显示与计时功能的新型天文仪表。这种机械转动与水银滴注,能与天体时空运行同步,又能保持恒定速度,构造巧捷,测量精准,是功能齐备的天文钟雏形,宋太宗亲自取名为“太平浑仪”。念其至伟殊功,翌年张思训被封为司天丞。
张思训制作的浑天仪具有大量的现代科技影子,以齿轮转动代替人力操作运行,用水银代替水推动“五轮”,革除了寒暑无准的弊端;置“三关”作操纵器,可以控制“地轮”的惯性运动。再则,增添了木制的“七值神”“十二神”报时辰设备。法国天文学家普赖恩将张思训誉为“从天文学世界下凡的天使”。《宋史·天文志》称:“其制与旧仪不同,最为巧捷。”袁纲《枫窗小牍》赞:“新制成于自然,尤为精妙。”可惜,有关张思训浑天仪的文字记载过于简略,无人知其制法,更无图样供后代研究。
张思训一生致力于宇宙天体的探索研究,任司天丞32年,公元1012年荣归故里。张思训好学善思、执着坚毅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后世族人影响巨大。据考,老龙潭张氏自宋朝以来,或廪或庠、或仕或宦者近200人,其中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张本获乙未科殿试二甲第48名,赐进士出身,后任云南巡抚;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张铨获辛丑科殿试二甲第77名,赐进士出身,后任云南布政使;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张弦获癸丑科殿试三甲第266名,赐同进士出身,后出任湖广布政使;清乾隆进士张鍠任原广东钦州知州。
为纪念张思训,1984年在巴中市巴州区南龛公园建立司天台阁楼,塑雕像一尊并撰联颂扬:问当年北宋天文学家谁优,是巴中人横操宇宙;喜今日南龛司空仪台新建,唯思训公独占江山。并将巴城连接南北交通枢纽的大街命名为“张思训大街”。2019年,巴中市恩阳区在张思训观天象的石城堡老龙潭建成一处江城公园,供人们瞻仰、怀念。
(巴中市恩阳区政协供稿)
新闻推荐
(记者李云良)10月31日,2019巴商发展大会筹备工作第五次推进会举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工商联主席任小娟出席。?任小...
巴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巴中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