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入梦来 致富路更宽
海山村青蛙养殖基地
实习生 张晶晶 本报记者 李俊如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之要。如何走好产业发展道路,恩阳区柳林镇海山村不走寻常路,既不种葡萄、蜜柚,也不养牛羊,偏偏在田里养起青蛙,发展特色养殖为村民增收致富,实现产业兴村。
5月22日,记者走进恩阳区柳林镇海山村,还未到青蛙基地,早已“听取蛙声一片”。
“青蛙是许多村都没有的产业,特色产业致富路可能更广阔。”村支书韩煨才说,2017年,村里引进海发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海山村一社、二社、三社流转土地218.5亩,以驯养繁殖青蛙为主。村民通过土地流转,不仅可以拿到流转费用,还可以到园区务工,并每年得到分红。
陈厅芳是海山村人,今年61岁,一直在合作社务工,主要负责给青蛙喂食,天天都有活干,年收入2万多元。除了稳定收入外,合作社每年还给她发300元的分红。“能在自己的一片土地上干活,我很满意,离家近,还能照顾80岁的母亲。”
除陈厅芳外,合作社还有不少务工人员,王琼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在合作社“上班”,顺利实现了脱贫。
“我也是海山村人,要更多地为村民考虑。”海发养殖专业合作社老板唐延华说,这里地理位置偏僻,贫困户较多,多数村民都是埋头苦干种庄稼,一年不见效益。着眼于村里的状况,自己更有义务为村里出一份力,让村民从“庄稼汉”变身“上班族”,轻轻松松把钱挣到腰包。
据介绍,养殖青蛙要有良好的环境、固定的场所,海山村恰好具有这样的特质。多数村民在合作社做换水工作,夏季2天换一次,冬季4天换一次,让青蛙基地水源干净无污染。海发养殖专业合作在全省青蛙天然养殖规模最大,养殖青蛙达到300万只,总产量约30万斤,每亩收入可达2-3万元,效益是传统养殖业的5-8倍。目前,该基地吸纳当地贫困户、低保户等村民就近就地务工人员100多人。
青蛙的销路好,大多数通过电商销售,运往成都、重庆等城市。去年,是养殖青蛙的第一年,效益不错,村民也非常高兴。“下一步,继续做大做强青蛙养殖业,为秦巴山区及周边城市居民提供生态、安全的舌尖享受,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到合作社务工,实现致富增收。”唐延华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巴中市发放首个小型和大型新能源汽车号牌●号牌式样:小型新能源汽车号牌为渐变绿色,号段为首字母与5位数字(纯电动首字母为D...
巴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中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