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共商巴文化保护弘扬 共谋巴文化传承发展 ——“话语巴山”巴文化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巴中日报 2017-10-18 13:04 大字

编前语

10月17日下午,市委、市政府邀请泛巴文化区域和巴文化研究领域部分专家,举行了“话语巴山”巴文化研讨会。专家围绕文化产业发展、地域文化与国际合作、深化巴文化研究、巴文化考古等主题,共商巴文化保护弘扬,共谋巴文化传承发展。本报摘登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巴文化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尹正鸿 中央党校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研究部研究员

协同联动,共享式发展。巴文化区域各个城市要合作联动、协调发展,立体呈现巴文化的精彩魅力,产生真正的巴文化效应。联合巴文化关联城市发起成立“巴文化旅游合作发展联盟”;联合发起举办“巴文化旅游节暨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设立“巴文化发展贡献奖”;联合出版“巴文化系列丛书”,根据各个城市巴文化的研究开发基础,分工合作,从歌舞文化、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系统化梳理研究;各方合作,把各地的巴文化旅游点通过线路串联,打造“巴文化驿站”,共同打造一条巴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创建平台,高起点发展。联合向文化部申请“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把巴文化的传承发展纳入国家政策扶持范畴,加强区域联合和整合的力度。软硬结合,品牌化发展。通过品牌节庆活动打造和重点项目建设,软硬结合进行巴文化深度开发和品牌塑造;构建“巴文化传播宣传平台”(网站、微信公众号),建立“巴文化博物馆”,各巴文化相关城市联合在国内外举办“巴文化考古文物巡回展”“巴文化非物质文化展”,策划一台舞台实景剧《大巴之魂》。

巴文化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李明泉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巴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巴先民是中华民族的源头之一。巴文化需要汇集多学科多专业深入研究,建设巴文化研究数据库、云平台,构建巴文化特有的思想文化体系、认知识别体系、文脉传承体系、遗产保护体系、文创研发体系、艺术生产体系,以创新推动巴地区域经济社会与文化整合协调发展。

巴文化体现的“忠勇信义”核心价值,其精神内核使巴中这块土地诞生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成为巴人忠诚干净担当的心性冶炼和价值追求。巴文化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文化产业拓展资源配置空间,激活创意生产能量,巴文化与红色文化为社会发展服务,形成具有巴文化与红色文化内容与形式的现代文化旅游、非遗生产性保护等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搭建立足巴地、放眼全球、跨界融合、协调发展的研发创新平台、产权交易平台、金融支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支持平台、贸易物流平台、品牌营销平台,推动巴文化产业与红色文化旅游业、生态康养产业等做强做优做大,提升巴文化区域综合竞争实力。

巴国青铜礼器、兵器、杂器、乐器造型独特;巴人陶器、漆器工艺精湛,堪称精品。这些有形的符号传递着远古巴人的智慧和情感;无形的白虎神话、巫山神女等反映了历代巴人的心灵世界和历史,构成巴文化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知觉符号系统,具有鲜明的巴文化特质。巴地城镇化建设当以巴文化思想价值和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城镇主题,以巴文化符号标识和造型风格作为自己的城镇特色,走城镇文化差异化路子,延续历史文脉,守护城镇遗产,建设文化地标,突出“山”“水”特点,展现不同天际线,形成巴文化圈“山环水绕”“人文磁场”的城镇化风貌和城镇气质。巴文化之所以渊源流传、充满活力,就在于具有开放式、包容型秉性。要跨区域、跨行业合作,携手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国际黄金旅游带,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友好城市深度合作,加强巴文化“走出去”,充分展示展现展演巴文化的独特魅力,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巴文化的当代转型及创新发展策略探究成良臣 四川文理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巴文化的传承必须实现其优秀价值的当代转型,要与时代生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基层文化建设、当代文艺创作、学校人文教育等相结合,方能凸显其效。在若大的秦巴区域,拥有大量的优秀地方文化,将巴文化置身于各种文化之中,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这是巴文化实现当代转型的有效途径。

巴中市委、市政府在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中,率先推出五市(即巴中、广元、南充、达州、广安)合作共享机制,建立巴文化资源保护合作及成果共享机制、跨地区考古调查和发掘机制、巴文化项目打捆推进机制、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以及巴文化研究人才交流合作机制等。这一举措,着眼现实,前瞻未来,富有远见,将其深入落地,必将大有可为。

巴文化的广泛宣传是巴文化传承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巴中已有很好的做法,需继续深入。领导重视,全民知晓;利用现代媒体,形成巴文化宣传强势;充分发挥广告的宣传辐射作用,寓巴文化的宣传于各项活动之中。

构筑五大体系提升巴文化区域影响力彭斌 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委党委书记、主任

我们下一步工作,将以巴文化等传统文化为核心,构筑五大体系,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利用,提升区域影响力。构建文化传承体系。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加强传统文化遗产研究阐释工作,活态传承保护文化遗产,实施濒危非遗项目抢救,推动泛主题博物馆群建设。构筑艺术生产体系。以巴文化等传统文化为核心,创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加强对巴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梳理,推动文艺题材创新,引入专业演艺公司,制作以巴文化为核心的舞台艺术节目等。构筑文创研发体系。依托四川美术学院,培育一批创意工作室、艺术众创空间、文创产业园区(基地、专业市场),加强对包括民俗产品在内的创意产品的设计、研发、包装和营销,实现“产品”到“产值”的转变;丰富文化艺术业态,创作一批艺术精品。构筑文旅融合体系。深入挖掘特色文化符号,综合各区域文化历史底蕴,合理配置巴文化等传统文化元素,激活文旅产业生产能量,打造一批以走马故事小镇为代表的特色文化街区。构筑对外交流体系。积极组织非遗项目、传人等“走出去”,参与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展会活动,精心策划、推介、营销,推动建立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合作和交流。

巴文化与天府文化的关系黄建华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

巴文化是一种历史地域文化,其历史传承应该始于先秦时期,在秦汉之后有了新的沿袭和发展。巴文化与当今倡导的天府文化也有着密切关系。 我们过去讲巴蜀文化,主要说的是先秦时期的地域文化。现在说巴文化与天府文化,更具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特色。我们现在强调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而最能精彩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会使城市和整个社会都充满正气、精神焕发,也会促使人才济济,更加兴旺,这应该是城市建设和整个社会繁荣发展的正道。对传统的巴文化与天府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益于我们了解其源流与根脉,也有利于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积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将巴中特色文化项目推向世界龚平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国际交流部副主任

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培育和创造特色地域文化品牌的基本条件。文化品牌的强弱多寡,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实力和标志。深入挖掘巴中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竞争的先决条件。

巴中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众多,有些资源独特性强,具有打造文化品牌的禀赋。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上,要进一步加大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如深入挖掘南龛摩崖造像遗址,让沉睡的古朴石窟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绽放;利用竹编、印染和石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扬,打造“民俗文化品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光雾山的自然文化条件,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近郊游、乡村游的文化含量。通过各类品牌的综合建设,借助国际交流平台有计划、有选择的将巴中特色文化项目推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

巴文化、巴蜀文化与中华文明彭邦本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

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区域文化之一,巴文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历史上族群众多、来源不一,长期共处、繁衍,呈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逐渐融汇形成极为多元多样、极其丰富、极具特色的区域和地方文化。巴与蜀同处以四川盆地为核心区的中国大西南,经过长期并存、互动,相互影响、渗透、融合,终于在东周尤其战国时期形成著名的巴蜀文化。虽然巴与蜀各自仍然带有一定相互可以辨别的特点,但从整体上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面貌上大致一体,因而学术界久已习称之为巴蜀文化,两者共同构成了地域辽阔、族群支系众多的巴蜀文化区。巴蜀文化区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并与东亚大陆各区域文化长期互动,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巩固。自从战国中期秦举巴蜀后,巴蜀遂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宏大格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成为历代中央政权经营西南边疆、维护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据点和依托。因此,认同中华文明,维护祖国统一,摈弃分裂遂成为巴文化和巴蜀文化自身的核心价值理念。

巴蜀文化的互动与交融潘殊闲 西华大学图书馆长,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巴、蜀本为两个相邻的古方国,山水相连。但由于各自始源不同,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在文化的诸多方面形态有异。两个相邻古国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自秦并巴、蜀之后,巴、蜀作为方国的历史消失,一同接受中原文化的洗礼,彼此的互动更加频繁。巴、蜀之间互补性强,巴地善于创新,蜀地善于综合;巴地强调苦干,蜀地懂得享受;巴地民风彪悍,蜀地民风温顺;巴地恪守传统,蜀地喜欢新潮;巴地崇尚节俭,蜀地追逐奢华;巴地瞩目脚下,蜀地留意星空;巴地尚武好动,蜀地重文喜静。不过,在长期的互动中,巴、蜀之间彼此渗透,逐步融合,在保留大量个性的同时,彼此相互影响,共同推动这一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如果说巴为阳,则蜀为阴,一阴一阳构成了这片区域的自然与文化生态。这种阴阳互补的文化联动与交融,一致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大的区域文化的巴蜀文化。

巴人背影与文学艺术追索邓斌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而历史为人类留下过多的渐行渐远的谜团,需要我们用学术研究的手段去层层剥笋、顺藤摸瓜式进行解码。同时,古人代复一代绰绰来去的背影,又需要我们借助追索与联想之法,开展情景再现式地艺术建构,这就离不开文学艺术的创作。

我们既要呼唤学术工作者对古代巴人及其后裔留下的物态文化、符号文化与观念文化,展开系统的搜求、研究、总结与推介,又要呼唤作家艺术家以这一地带古往今来的人文历史为题材,创作出大量令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文学艺术如能成功表现巴人及其后裔的生存史、爱情史、奋斗史,塑造出与大量巴文化息息相关的艺术形象,也就是为弘扬“中国精神”作出了具体贡献。

远古巴人的背影渐行渐远,但巴人的民族精神仍在不断传承。

保护传承巴文化留住乡愁守住根阳云 巴中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副主任

巴文化因子不仅在民间古村落间,也体现在古代石刻雕塑实体中。巴中石刻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很多巴文化的因子在其中。巴中龛窟的窟眉不仅雕刻精美,装饰性强,而且龛侧的天宫楼阁与真实楼阁无异,被学者视为魏晋南北朝、唐代古建筑的标本。还有大量墓葬雕刻、石雕(柱础、石砚等)艺术以及木雕,都闪现着巴文化光芒。

传承利用是保护巴文化一种最好的途径。近年,巴中对巴中石刻艺术资源进行发掘,系统分类梳理出巴中佛教石刻、红军石刻等类别,以实实在在的文化遗存证明巴文化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并在当代舞台艺术创作中吸收民间文艺营养,充分体现巴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增强当代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独特性。(本报记者韩梅 实习生蒲康林 杜庆琳 熊圆 整理)

新闻推荐

何平主持召开市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全市第四季度经济工作等

(记者李云良)10月12日,市长何平主持召开四届市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听取全市2017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全市第四季度经济工作等。会议学习传达了全省做好第四季度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巴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中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