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沟里的帮扶“特战队” ——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水果产业协会扶贫工作侧记

四川科技报 2017-08-18 10:41 大字

[摘要]——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水果产业协会扶贫工作侧记

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水果产业协会是四川省“百强协会”“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2015年以来,该协会主动帮扶曾口镇椿树村、书台村、寿星村、秧田沟村、金碑乡五通桥村5个村产业脱贫,2016年,所帮扶的5个村全部如期脱贫,并被评为市级以上的“四好”村,其中1个村成为全省旅游扶贫重点村。该协会也被誉为活跃在山沟沟里的帮扶“特战队”。

据了解,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水果产业协会始建于1999年,是集种植、营销、服务为一体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现有会员9180人,有高级农技师3人、农技师15人、园艺师1人、技术员52人,总资产达到1亿元以上。服务范围覆盖达州、广元、巴中3市33个乡镇66个村。

发展特色产业

三百贫困户“摘帽”

2015年5月,该协会集中1500多万元资金、71名农技骨干、200多台(套)设备设施,与外地种养企业、家庭农场开展合作,发展水产养殖、生猪养殖,在书台村、寿星村、秧田沟村、椿树村流转土地1600亩,建圆黄梨、贵妃李、巴药、蔬菜基地,带动300多户贫困户738名贫困人口依靠产业脱贫。

寿星村村民冯天军,在协会的帮扶下种植辣椒5亩,甩掉了贫困户帽子;椿树村村民蔡鹏荣与梁李家庭农场合作建起了年出栏5000头的生猪养殖场。据悉,目前通过协会帮扶的贫困户户均增收1.3万元,寿星村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与此同时,该协会将300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培养成“三员”(会员、技术员、管理员),使他们逐渐成为“三户”(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脱贫带动户)。在协会的帮助下,秧田沟村贫困户刘勇现已成为秧田沟村果蔬协会的会员、技术员,组织带领35户贫困户在产业基地搞管理、学技术、务工,全家去年在基地务工收入达到3.8万元。

创新帮扶机制

拓宽增收渠道

近年,该协会注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多渠道多环节持续推动农民增收,走出一条“标准化种出好果子、规模化形成好产业、市场化打出好名气”的路子。2016年,协会聚集各类扶持资金达900多万元,新建了标准化新品种基地400亩,新建育苗、冷链、电商设施1200多平方米;建立了“协会+专合社+大户+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开展“土地流转+配股分红+务工+协会扶持”的“四合一”帮扶机制。2016年秧田沟村贫困户土地入股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产业扶贫资金保底分红800元、务工收入1.5万元。书台村70多岁的贫困户张泽禄老两口在产业基地务工收入达4万多元。

同时,采取协会牵头、能人引办、大户和贫困户参与的方式,每个村按产业组建了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大户+电商”模式,拓宽增收渠道,增强奔康后劲。寿星村贫困户饶家华在协会的支持下,创办了广佛果业协会,子女一同回乡创业,在场镇开办了销售网点,在农村开办了广佛农家乐,一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去年已带动8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转变贫困户理念

扶智扶技奔小康

该协会组织队伍入户宣讲政策,听取意见,商议办法,解决贫困户“等靠要、懒拖散”的问题,使贫困户树立起决胜脱贫攻坚的坚定信念。协会会员每人对口帮扶1户贫困户,为贫困户教授种养殖技术,一招一式地示范,手把手地教,直到贫困户学会为止。目前已在贫困户中培养出技术员320人,推动了贫困户学科技、用科技、靠科技增产增收。此外,农技人员以“农民夜校”为平台,分期举办科学管理、绿色防控、市场营销等专题培训班;并将农技人员的专业特长、电话号码印成卡片发放到户,方便农民随时咨询。目前已印发各类技术资料5000多份,培训人数1500余人次,组织现场交流和外出考察12场次。

该协会积极实行“五统一分”方式(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结算),已培养出大户95户。把产业大户培养成村社干部,对有一定产业规模、懂技术、会管理的大户,向当地党政推荐作为村社干部候选人,已成功培养村社干部4人。将32个残疾家庭量服基金入股到协会指定的专合社,重度残疾贫困户享受双倍分红,每人每年800元。同时,协会对有意愿发展种养殖业的残疾人家庭,免费提供菜苗、树苗、鸡苗,种养期间实行送技入户,产品入户收购、价格同等优惠,当好残疾贫困户致富奔康的保姆。

(张雪梅 本报记者 杨永忠)

新闻推荐

巴中市明确“百日攻坚”行动任务 沉下去贴着帮任务不完成帮扶不脱钩

(记者赵尉伶)近日,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通知,聚焦两区摘帽、215个贫困村退出、9.5356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按照全覆盖、精准化、精细化、严责任要求,就党员干部帮户、推动扶贫工程、产业发...

巴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巴中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