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冰地冻,万物收藏
立冬
10月23日,巴中市南江县光雾山大坝景区的红叶秋韵迷人。 周修建 摄(视觉四川)
河北武安小朋友包饺子迎冬至。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本周日,将迎来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1月6日-8日,今年在11月7日。关于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阐释的:“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始点,“两至”(夏至、冬至)“两分”(春分、秋分)作为四季的中间点,具有明显的天文学含义。立冬,是古代的“四时八节”之一,深受重视。作为冬季的起点,立冬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人们在辛苦大半年后自此开启了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模式,在悠闲中静待来年春暖花开。
□李建中
A
正是橙黄橘绿时
“今宵寒较昨宵多”,这是明代王稚登《立冬》一诗中的诗句。立冬,意味着天气将一天比一天冷了。立冬后,北半球日照时间继续缩短,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随着冷空气活动越来越频繁,气温下降趋势加快起来。
立冬是天文学上冬季的开始,那么一个地区什么时候进入气象学上的冬季呢?我国目前通常是根据“候平均气温”来加以确定的。五天为“一候”,当连续五天的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时为冬季的开始,至来年连续五天平均气温升到10℃以上时为冬季结束。
古人虽然并没有掌握到量化气温的标准,但在二十四节气起源地的黄河流域基本上是在“立冬”节气准时入冬;而在黄河流域以北的地区,则多数在立冬前便已被“冬季”揽入“怀抱”;立冬之后,冬天的“地盘”以较快速度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扩展。
要具体说出哪一天是冬季来临之日并非易事,在我国不少地方,冬天常常是突然降临的,不像春天和秋天那样姗姗来迟。一轮凛冽的大风降温,便会强行拉近我们与西伯利亚之间的距离。在南方,初冬时节一般不会很冷,流行着“(农历)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的说法。南方的小阳春,成为不少人眼中秋冬更替时的一段美好时光。之后,随着冷空气频繁南下,南方地区的气温也逐渐下降。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立冬后,北方农作物全面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的秋收、秋耕、秋播工作也陆续结束,南方地区通常在立冬前后播种油菜。重庆农谚说:“寒露胡豆霜降麦,立冬菜籽绵不得。”“绵”是川渝方言,拖延的意思,立冬前后的小阳春天气是播种油菜的好时机。立冬以后,农民进入传统的休养模式,主要劳动是挖沟固堤、整修水利,为来年的农耕做准备。
关于立冬节气的物候,古人是这样总结的:“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是说立冬时,水已能结成冰了。二候地始冻,是说立冬五日后,土地因寒冷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是指野鸡之类的大鸟,“蜃”,指大蛤蜊。立冬十天后,野鸡类大鸟便很少出现了,而在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线条及颜色与野鸡相似的大蛤蜊。古人于是认为,立冬后禽鸟们会变成贝类入水避寒。其实,不见了踪影的大鸟并不是躲藏到水里,而是隐居在山林间的窝巢里越冬去了。
苏轼有诗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除了前述三候外,枯荷与残菊、黄橙与绿橘,也是立冬时节典型的物候特征。
B
迎冬补冬舂交冬糍
立冬节气自古就被人们高度重视,各地民俗活动非常丰富。
迎冬。在古代,每个季节来临时,作为一国之君的天子都要恭迎:迎春于东郊,迎夏于南郊,迎秋于西郊,迎冬于北郊。古人认为,春夏秋冬是从不同方位而入,冬从北面而来。《礼记·月令》载:“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反,赏死事,恤孤寡。”皇帝要在立冬日举行隆重的出郊迎冬仪式,同时奖赏为国家出过力的死难者家属,抚恤孤寡,以安社稷。在民间,许多地方迎冬的方式是在这一天祭祀天地和祖先,表达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祈盼来年丰收、平安!
补冬。立冬时,一年的收成已经确定,这是人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也是可以清闲下来犒赏自己的时候,所以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此前忙于劳作的人们,在这一天往往都要杀鸡宰羊或买上平时舍不得吃的食材来享受一番。在南方,人们会吃一些滋阴补阳、可以驱寒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将肉类和中药一起炖煮,以增加滋补的功效。在福建闽中一带,立冬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等剁成片,下锅熬成浓浓的草根汤,然后捞去根块,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一起炖煮。据说,这样的药膳能补肾、健胃、强腰膝,吃了后整个冬天身体都舒爽。
吃饺子。“好吃不过饺子”,饺子是北方人的大爱。北方人,立冬吃饺子,除了庆祝节日、改善生活外,还与“交子之时”的说法相关。立冬是秋冬更替的“交子之时”,“交子”与饺子谐音,所以这一天不能不吃饺子。在天津一带,立冬日讲究吃倭瓜(南瓜)饺子,倭瓜是在夏天就准备好的,经过长时间糖化,甜味倍增,在立冬这天做成饺子馅,蘸醋和蒜泥吃,别有滋味。除饺子外,涮羊肉也是北方人立冬时的偏爱。清代宫廷,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温补五脏,以御寒冷。后来传到民间,涮羊肉成为北京一道闻名遐迩的美食。
舂交冬糍。在福建漳州,立冬日人们要舂“交冬糍”,以庆祝好收成。所谓交冬糍,就是秋冬之交时舂的糍粑。将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石碓窝),用木杵将其舂得黏黏的,然后揪成一坨一坨的,再揉成团。同时,将花生米炒熟炒香,磨成细粉,再加入白糖,拌在一起做蘸料。交冬糍做好后,先敬土地神,然后全家人一起享用。把糍粑团往蘸料里一滚,吃起来又糯又香又甜。
酿黄酒。在浙江绍兴等地,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传统风俗。冬季气温低,井水清冽,既可有效抑制细菌繁育,又能使酒在长时间低温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最适合酿酒的季节。
吃生葱。在南京,讲究在立冬时吃生葱,流行有“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的谚语。按老人们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让人出汗,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后,病邪也就被祛除了。
除了前述习俗外,在广东潮汕地区,有立冬吃甘蔗、炒香饭的习俗,流传着“立冬食蔗不会齿痛”的说法;在河南和江浙等地,立冬日有用各种香草煎汤沐浴的“扫疥”习俗,据说可治愈多种疾病;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湖北武汉等全国许多地方,立冬时有游泳爱好者以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到来的习俗。
C
窗临残照好读书
二十四节气,是四季循环这个播放系统中处于不同位置的按键。这些按键控制着不同的旋律,有的激烈,有的轻柔,有的欢快,有的缓慢。按下“立冬”键后,是一段舒缓静谧的旋律,万物进入蛰伏休养的时间段。
人类没有冬眠,但也需要在冬季收敛、休养、蓄势,让机体和心神都顺应着时令的节律慢放一段时间。此时,连大诗人李白都搁笔休息了,他在《立冬》一诗里这么说:“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立冬时,笔墨冷冻了,懒得写诗了,坐在炉火旁,温一壶美酒,微醉中竟把一地月光当作了满村白雪。
对于立冬后的休息、休养甚至“无所作为”的状态,人们不必苛责自己。北宋司马光在《潜虚》中写有这样一段话:“日息于夜,月息于晦,鸟兽息于蛰,草木息于根。……天地犹有所息,而况于人乎?”立冬后的冬季正是休养的时段。
冬季,从表象看是冷峻而寡淡的,但本质却是平和而安宁的。它特别能够检验人们身心宁静的能力,同时也是人们静心思考和精心谋划未来的好时节。对爱学习、爱思考的人而言,此时正是读书的好时节!宋代紫金霜在《立冬》一诗中写道:“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一个人,若能把立冬后冷寒的日子当作一场修行,那么便能把看似不美的冬日过成良辰,在恬淡宁静、寡欲少求的心境下,养精蓄锐,以利来年再战。
传统医学认为: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所以立冬后在饮食方面应少吃过咸的食物,多吃带苦味的食物,以免使本来就旺盛的肾经更加亢奋,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立冬后多食些苦味食物可助心阳,有利于养心。
俗话说“寒从脚下生”,立冬后特别要注意脚部保暖。脚部是人体脉络最多的地方,并且穴位众多,与人体的各个内脏密切联系,如果受寒,会引起感冒、痛经、腹痛、腰腿痛等症状,所以足部保暖不可忽视。在衣着方面,立冬后并非穿得越多越好,应根据所处环境的温度调整衣服的多少:室温过低时,衣着过少过薄的话,既易感冒又耗阳气;室温过高时,衣着过多过厚的话,则腠理开泄,不便阳气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入冬后适量的运动也是需要的,既可以产生热量让身体更加暖和,还能加速身体的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能力。但此时运动不应过量,冬季人体免疫力下降,过量的运动容易增加感冒的隐患。冬季还是流感等多种传染病高发季节,减少聚集的静心休养方式,其实也是预防疾病传染的有效途径。
感谢立冬节气,在秋收之后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心安理得放慢节奏、静心休养的冬季!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巴中讯(记者何菊)今年以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南江县经信局坚持一企一策精准帮扶企业,多维发力为企业办实事,有力推...
南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